«12 3 4567» Pages: ( 3/9 total )
本页主题: 我为碟狂——轻松淘片指南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十七岁的单车》



  BEIJING BICYCLE

  曾获38届金马奖华语片6项大奖,导演王小帅,周迅在其中扮演一位始终没有说过话的配角。

  又名《北京单车》,曾获38届金马奖华语片6项大奖,导演王小帅,周迅在其中扮演
一位始终没有说过话的配角。

  你听说过快递公司吗?我是从3年前开始熟悉这个行当的,我们公司几乎每天都有快递公司的人来往,不是EMS,不是DHL,是10块钱一趟随时送到的那种城市里的快递。每次在电梯里看到一些民工模样的人堂而皇之地进出豪华的饭店或高级写字间,他们身上毫不掩饰地散发着男人身上特有的体臭,讲究的女孩子在他们过往的时候几乎要掩着鼻子走路,夏天他们的衣服几乎都点缀着盐花,多半这样的人都是快递公司的员工们。几乎无一例外他们都是外地民工。这个工作太苦太累,城里人不会干。我曾经有一个疑问是他们为什么不经常洗澡呢?后来我认识了一位老乡,他就是开快递公司的,他说他们公司的20多个孩子们住在一个100多平米的大间里,但他们赚的还不少呢,一个月多的可以拿一千多元。我已经想让几个喊着“不怕苦不怕累”的远亲到他这里来干快递。他们为什么总是带着一身盐花是因为他们不停骑车不停出汗。

  十七岁应该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龄,但是在影片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十七岁人的焦躁和辛酸。看过很久也难以释怀。它陈述了一种生活状态,既是年轻人的,也是城里孩子与外来民工的生活差别。

  影片的视角和叙述方式很独特,不是中国人常见的,专业的电影人应该在专业角度会对它有更多的说法。我只是觉得它很特别。除了节奏慢有些让我不耐烦外,整体感觉很好。

  这个电影属于目前流行的写实一族,戏剧性不强,可了劲儿地白描,这派最突出的特点在中国就是说方言,这个电影也说一点。很多地方它与《寻枪》很接近,尤其是自行车与手枪之于主人公的意义几乎一模一样:命根子!丢了就一定要寻找回来。主人公他就那么地轴:不找到他丢的东西就是不回头,似乎这东西才是他的命,生命本身在追寻他物中已经被掩盖和异化。就两个电影中的这个统一性,我想是生活的重压造成了这个局面,还是中国人普遍地不善于客观适度地关照自我生命造成的?我困惑。

  剧情的几段波折都会让观众为主人公揪心,也有几笔淡淡的黑色幽默。总的来说导演通过电影直逼社会的矛盾;但白描的手法又留下了客观的体味,并且加深了电影的思想深度。

  最让我感动的一笔在结尾部分:生死搏斗后主人公“贵”扛着自己那辆基本已经报废的单车走在人流奔涌的大街,他成为我们身边的一个普通人。类似的场景可能我们见过很多回,但谁会多看这个人一眼!由具体残酷的故事到我们熟视无睹的大街场景的转换,这个镜头的猛然改变带来了哲学深度的收获:每一个普通现象后面都可能隐藏着特殊的故事与意义,从而传达了这个电影深层的人文关怀。这个画面给我带来了心灵的震撼,处理非常大气。

  该片很值得一看,但是需要耐心。

  其中的演员都不错。我最喜欢的是那个其貌不扬买二手车的中学生,他把人物的个性展示得很饱满。
Posted: 2004-04-03 20:59 | 30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烈火焚城》



  FULL METAL JACKET

  这是一部丑化战争的影片。

  又名《金甲部队》,再看这英语,你也可以说是《铁布衫》。管他什么呢,总之这是一部战争片。导演是大名鼎鼎的Stanley Kubrick(见照片)。


  我现在对于Kubrick的影片摄影风格已经有了一定的熟悉,比如鲜艳的色彩,比如淡蓝和粉红的对比,都是他老人家的拿手戏。每一个画面都像是经过他做画家老婆的精心处理。

  这个碟的封皮上写着“有史以来最好的战争片”,好在哪里?不知道,总之我觉得我能看,属于文艺片。严格地说,这不是一部战争片,这是一部反战片,No!甚至不是一般的反战片,这是一部丑化战争的影片。我已经看过好几部Kubrick的影片,各种风格的代表按说都有了。无疑,他是一个很有实力的导演,但是总体来看并没有我原来想象的那样登峰造极。不过他基本上没有很差的影片,但是他的影片却总是徘徊在90分那里,总是功亏一篑不能达到高潮。我对于这部影片的评价也基本上在这里,很有品位,但是不具有震撼力。

  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影片改编自一本小说。

  至于内容,我想我还是照抄来得更容易:“它通过新兵训练的过程刻画了非理性的杀人狂热如何残酷摧残人的心灵。影片分两个部分,上部分描写了一群原来生龙活虎的新兵,在一名魔鬼教官的引导下被训练成为一群嗜杀的机器人。后部分描写男主角作为战地记者奔赴前线采访巷战的经历,越南女孩在危楼中伏击美军是该片的高潮部分。”

  贯穿始终的男主角的名字叫Joker,小丑的意思。而他的名字可能就是导演对于战争的总结。

  Life is a joke.Every one of us is a joker.
Posted: 2004-04-03 21:00 | 31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一个电影选题的出奇制胜我认为比什么都重要,除非你就是要在某个主题上过瘾。

  这是张艺谋和巩俐合作的最后一部片子,几乎像是张巩这架合作之弓射出的强弩之末,非常的无力。张艺谋的任何片子我几乎都喜欢,但独不喜欢此片。这部电影在国内似乎连响都没响就消失了,但是看封面的宣传它在国外还是获得了一些小奖项。


  我觉得至少有两方面甚至三方面的原因使我不能喜欢(假如不是影片本身不好的话)。

  第一,这个选题老套。黑帮+舞女的题材全世界都拍烂了,尤其是同为中国的香港把这个题材拍到无可再拍,除非只是为了满足嗜血的商业要求才会去拍。这个电影也确实没有什么大的突破。一个电影选题的出奇制胜我认为比什么都重要,除非你就是要在某个主题上过瘾,比如李安,憋足了劲就是要过武打的瘾,所以才卧薪尝胆准备了不知多少年拍出了《卧虎藏龙》。否则那些比较有艺术独创性的艺术家还是别冒险去过瘾拍类型片。

  第二,巩俐根本不适合这个角色。巩俐不难看,但是典型的北方身材和长相与南方美女相差甚远。非但如此,巩俐整体的形象看起来是非常硬的一种女人,这样由她来演《秋菊打官司》或者《菊豆》都没有问题,但是由她来扮演一个彻底征服了上海头号黑帮老大的舞女,真的很困难。不时需要裸露的衣服都可以看到巩俐粗壮的大胳膊、并不柔和的长相,简直是对巩俐以往形象的一种破坏。

  第三个方面的原因我就不用说了。不过我倒是注意到一个现象,这个影片在许多方面都不太像是张艺谋的精雕细刻风格,很多地方都像是随便做完的。色彩依然是张艺谋的,但以往张艺谋的符号都不见了。里面的演员再好,也只能说明这可能是部严肃的艺术片,而不是个普通的打斗片,如此而已。

  意外地在电影里看到张广天的名字,他是配乐,至于效果令人不敢恭维。
Posted: 2004-04-03 21:01 | 32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刘天华》


只知道刘天华是拉二胡的,但是常常把他和瞎子阿炳当成同一个人。   我们家的人似乎都会一点音乐,我大伯一家人七八口似乎都会一种或两种乐器,我爸爸起码会拉二胡。小时候他常常在闲的时候拉几下,后来二胡就一直挂在墙上,落在上面的灰尘越来越厚,最后二胡彻底从我们家消失了。二胡没落了,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东西渐渐走出我们的视野,然后他们又以奇怪的方式回到我们中间。  我这一代成长的时候音乐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所以什么乐器都没有学。前年我儿子的学校去了一帮人,说是给孩子们选择学习的乐器,他们看了我儿子的长手指,让他学二胡。我想起了我们家落满灰尘的胡琴,就说不行,结果让他学了大提琴。  刘天华我是听说过的,只知道是拉二胡的,但是常常把他和瞎子阿炳当成同一个人。瞧,他们确实有相近的地方,都是南方人。阿炳是苏州的,刘天华是江阴的,都以二胡出名,也都是男人,时代也很接近。  我喜欢看和历史或文化有关的记录片,人物传记其实也算一种。想看看刘天华与阿炳到底有没有关系,就安心看电视上播放的《刘天华》。导演是郑洞天,里面没有名演员,但是我觉得这个片子其实也不错。尤其是编剧还是很尽心,比如按照音乐的乐章来叙述就比较新,也贴切,每一个乐章采取一个不同人的视点来叙述刘天华使这个传记活泼起来。  依电影上看,刘天华之前二胡没有正规的作曲,只有民间小调,他是中国第一人。刘天华出身大户,他当初被蔡元培聘到北大音乐传习所不是因为二胡,是因为琵琶。当时北大的人和我现在一样对于胡琴看不上眼。依据电影上看,是因为一个西方的小提琴教授古诺夫看好刘的二胡才使刘天华一鸣惊人,这个转变使刘天华甚至开办了第一个个人音乐会。不幸的是1932年刘天华在向一个艺人学习音乐时染上猩红热,随后在37岁上英年早逝。  
Posted: 2004-04-03 21:02 | 33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春光乍泻》



  HAPPY TOGETHER

  《春光乍泻》不知道做何解,不过我早已经知道这是一部同性恋作品。

  我上一次买的盘全看完了,缠着同事要她和我一起去,买盘为了减少挑选的时间,我对摊主说:别让我浪费时间了,凡是获得大奖的都给我看。


  我还是比较相信获奖作品的。其实许多我需要的经典影片他们那里都没有,他们只卖新的,或者说多卖新的。《春光乍泻》却不算太新,应该是97年末的作品,并且也获了许多大奖。

  《春光乍泻》不知道做何解,不过我早已经知道这是一部同性恋作品,并且还是名片:A wong kai-wai film。英语片名“Happy together”倒好理解。主演是张国荣、梁朝伟、张震。大家都知道张国荣在现实里也是一位同性恋,不过他依然获得了现实世界的尊重,看来这个世界越来越宽容起来。

  电影背景反映的是90年代末的两个青年,张国荣饰演何宝荣和梁朝伟饰演的黎耀辉,结伴到南美旅行,目的地是大瀑布,当然他们在影片中是同性恋。中间俩人吵吵打打,那种恩怨嫌隙,吃醋嫉恨,与普通的男女恋爱没有任何分别。当然也有他们自己特殊的地方,不过大多数还是与普通人一样。就在这时梁朝伟旁边出现了一个年轻的张宛(由张震扮演),但什么都没有发生,一切都是隐隐约约的。后来我认真想了一下:假如没有这个隐约的复线,这个片子将不会那么丰满,俗话说三角才稳。只有两个人的情感大概会比较单调的吧。

  影片中大多数的时候何宝荣与黎耀辉一直在相互斗气,相互埋怨,相互仇恨,但实际上他们俩无论在外面发生了多少的性爱,一直都知道彼此才是对方的最爱。这让我想到一句歌词:“没有恨就没有爱”。仇恨才是检验爱情的试金石。假如你一直仇恨或埋怨一个你已经分手了的恋人,那么你一定是依然爱着ta的。假如连想都想不起来一个人的时候才可以说:我真的不爱ta了。别让“恨”欺骗了你。黎耀辉就一直恨着何宝荣的移情别恋,并且拒绝了何宝荣的恳求原谅;但孤身一人漂泊的时候黎耀辉才知道身边少了一个人,并且他会为失去了何宝荣的爱而哭泣。但这依然没有使他们走回到一起,缘分结束了或许就是这样的,谁也没脾气。人们做事不一定都是有逻辑的,很多时候看心情看脾气看契机。一旦是人做的事情,便什么都没有个准。其他动物倒靠得住一些,凭本能就OK。其实,假如这世界上真有一种生物被称做怪物的话,那么我投票的品种就是两条腿的动物:人。

  一面看影片,一面我琢磨:为什么同性恋会长期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应该说同性恋从人类社会开始就出现了,这么长的时间得不到社会的理解远不是人们仅仅表面看到的一些现象,什么繁育后代,什么道德问题。我有一个比喻,同性恋者像是人类社会中的臭鼬或刺猬,普通人注定和他们会有微妙的心理距离感。这一距离感使他们不能从普通人群中获得好感。男女之间的性别关系非常微妙,他们的好恶不能被简单的性爱所涵盖。例如,即便不存在男尊女卑的情况下一位孕妇也是更希望自己生个男孩,而通常父亲会与女儿更亲热。还有俗话说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很明显男女之间的和谐相处性别起着微妙的正面作用。但同性恋在这个大环境中是完全的另类。当你作为一个女性面对一个男“同志”,你知道你的性别和谐被打乱。这时候,男女搭配干活也累。实际上,他们是两个“女性”的存在,但作为“同类”他们又没有共同的语言,他们的组合不再获得天然的优势。我们再把男“同志”放进男人的世界,男人们同样觉得别扭:这个同性恋可能随时骚扰我;我和这样的另类交往别人怎么看待我;他女里女气;他和我不是同类,我与他没有共同语言。尤其重要的一点是,他性交!普通人也性交,但不会特别被提出来,但同性恋者因为他们是以独特的性交方式而被社会分离出来的一群,所以他们将时时被放在肮脏的双人床上来被众人打量,但实际上他们性交的次数未必会比普通人多。这个特性会造成一个潜在的联想:同性恋和妓者差不多。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因为性的方式而被正常社会分离出来。女性同性恋者亦然。

  所以在一个保守的社会里,即便明确了你没有对同性恋的歧视偏见,但实际上同性恋依然会作为刺猬存在于你的视野,使你感到不安。一个社会,一个普通人,必须越过许多的心理障碍才能很放松地去接触同性恋这个群体。

  同性恋另外一个性爱特点也是我一直比较感兴趣的。他们相对于自然群体在性伴侣的挑选上确实更随便一些,比如众所周知的厕所性交在这个电影里也有一定的体现。假如把他们与普通社会人作为对比的话,是夸他们更自由更解放呢,还是应该说,正是因为社会对他们的不承认反而使他们的一切性行为更趋向于混乱?假如在法律上广泛承认他们的合法性,那么结局会是更规范吗?婚姻已经是正常社会的死结,把同性恋也拉进来好吗?起码在这个影片中可以看出,同性恋同样要求彼此的忠贞。他们在同伴乱交后同样会嫉妒伤心。人性所要求的喜新厌旧与忠贞在同性恋与正常人那里同样都不能调和。讨论让人类走向开放,还是退回保守,在幸福的概率计算上都体现不出太大的意义。所以我放弃这个思考。Let it be。爱谁谁吧,一切都随便!人类的幸福方程式中没有完美的答案,只有减少痛苦的妙方。
Posted: 2004-04-05 20:04 | 34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编外丈夫》等



  我一般不喜欢看搞笑片。

  我年轻的时候十分个性。比如上大学的时候就发誓不看国内片,不管当时名气多大的国内片也不看,宁愿别人都去电影院里凑趣的时候我躲在被窝里看张抗抗与孔捷生的小说去。所以80年代最火的《小花》《庐山恋》什么的都没有看过,今天作为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环节来考察他们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少了一环。读历史的,不管多黑暗的历史,不能凭个人
好恶取舍,才写得通史;好专家首先得是好脾气。

  昨天住在朋友家里,翻他们家的VCD,许多还是正版的,其中之一是90年代热抄了一阵的陈佩斯主演的电影《编外丈夫》,导演是陈国星。

  我一般不喜欢看搞笑片,好比事先你就知道有人要来挠你,而你傻呵呵地抽出两个小时让人来挠一样,挠得好的不外是花样多,挠的不好的自己不笑也无趣,恶俗了呢反而觉得主动让人恶心了自己。当然,假如心情不好的时候特别需要让电影艺术工作者挠自己一把放松一下我还是首推香港搞笑片。

  《编外丈夫》讲“老陈”从威风八面的处长位置上被机构精简下来的故事,期间感慨了一点世态炎凉,夹杂着一些女人的纠纷。笑料基本上属于中国小品的集锦。我对于中国小品本身就没有太多的好感,属于普通群众喜闻乐见的层次,这很明显。不过,既然“普通群众”有小品的需求,市场应该给他们存在的一席之地。不过还是有雅俗之分。

  我喜欢看来自英国的《憨豆先生》。偶尔我拿他的搞笑或者其他比较成功的西方搞笑片与中国小品或者类似《编外丈夫》这样纯粹中国式的搞笑来对比,发现中国的搞笑具有明显的民族性,也是狭隘性,或者说是局限性,他们很少反映普世的价值或主题。《憨豆先生》之所以能够风行全世界,甚至可以深究到后现代以及心理学、哲学的层次上去体会人文精神,这就是高下的区别。

  昨天还在朋友家看了几个片子,都不值得单独拿出来为篇。一个是美国的老电影《美国情 玫瑰心》,英语是“American Beauty”,讲述60年代的一个女子学校里的事情。前半部全是以一个女学生的身份讲述在这个学校的不良遭遇,按照这个逻辑下去,应该是推翻女子学校才对,结果到了最后她反而带领大家保留了这个女子学校。编剧简直脑子进水。

  另外一个片子是香港电影,描写泰国华裔帮派之间的争斗,主演是林志颖和吴辰君,据说这个片子当年在泰国获得最佳票房,但我只看了20分钟就关机了。看来泰国的人民群众和苏三的欣赏口味大不同,或者说他们的胃口太好,这样的烂片竟然看得下去。

  艺术这东西,确实应该有雅俗之分。雅艺术是给贵族和学者看的。但电影其实属于大众艺术。俗中求雅,并非不可能。美国好莱坞是把雅俗结合最好的国度;中国电影则是偶尔俗偶尔雅,总处在两个极端,还是没有弄懂电影的精髓。《编外丈夫》俗到极点。
Posted: 2004-04-05 20:05 | 35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凡高传》



  LUST FOR LIFE

  电影中的凡高第一次给我那样狂暴易怒的印象,

  《渴望生活》是一部众所周知的传记名篇,凡是喜欢传记的人无不被作者的文字所感动和钦佩。电影《凡高传》就改编自这部成功的书籍,甚至英文的电影名就直接叫“Lust
for life”。但是“Lust for life”在中国恐怕没有像在英语世界中那样尽人皆知,所以中国人干脆翻译的时候就叫它《凡高传》了。

  《凡高传》感觉上没有原著书籍那样好,但也不能算太差,毕竟文学底子在那里。通常情况下,一种艺术形式转换为另外一种艺术形式,都不是百分百一定会成功的;一种以文字感人,另外一种以声色说服人,很明显有差异。我首先不满意的是扮演凡高那个演员的脸,包括他的神色都不是我心目中的凡高。他看起来更像个正常人的,那么健康,脸形太圆,而我们在一些图片上看到的凡高脸的棱角更分明一些,神情也阴郁得多。另外一个是汉语配音,很糟糕。

  让我始料不及的是,电影中的凡高第一次给我那样狂暴易怒的印象,并且电影中的凡高更让我相信凡高的一生是灾难性的一生。这和我以前想象中的凡高有些差距。不过它把凡高的自杀却阐释的更加合理。可是我一直认为凡高更多是因为心理和生理的疾病而自杀的,并不因为生活压力本身。在电影中我有一个感觉,凡高向表姐求婚的失败阴影笼罩了凡高的一生,甚至要为他的过早去世负责。

  电影中的凡高像个人群中的刺猬,和文明社会格格不入,他和父亲争吵,求婚引出自虐,不与传统妥协,不与社会妥协,和一个下等女人同居最后被那个女人抛弃,然后和高更争吵分离,甚至他出现暴力倾向……艺术家本来就是与俗常社会不合拍的人。假如合拍的话我们怎么可以通过他们的眼睛看到不寻常的另外一个新世界呢。也有人说艺术家就是善良的坏人。

  说到凡高,每一次我都会想起身边的一个朋友。他很瘦削,职业工程师,但却喜欢读艰深的哲学,最近听说他业余在读历史学位,职业之外的东西都只是纯粹的兴趣,并无任何著述立说的愿望。这个人很沉默,似乎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外部世界的一切反应他都可以置之不理或一笑了之。我去过他家一次,他招待我的是一杯咖啡和一部动画片。看到他看动画时孩童般的笑脸,我明白我是个俗人。假如我和他在一起,我们从来不会谈什么高深话题,我们什么都不谈。我不觉得他深刻,但是假如生活中有一个人更像凡高,那就是他了。我对他有一点敬意,深信他是个诚实善良的人。他在生活中不算个得志的人。我想,今天全世界的人在向凡高表达敬意时,可能什么地方已经变异。我们看到听到谈论到的真是那个本来的凡高吗?我们真的会喜欢一个出现在你身边的凡高吗?

  这个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当一个画家问凡高喜欢做什么样的画时,凡高说:“我喜欢让我的画表现出深刻而温柔的东西。”一直相信,一个伟大的艺术家首先是个伟大的思想家。
Posted: 2004-04-05 20:05 | 36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战地巾帼》



  WOMEN OF WAR

  要说血海深仇,二战中的美国与日军之间丝毫不逊中日之间。

  又名《女俘营》。此片也是“经典”。主角是苏珊·萨兰登。看演员应该不算特别老,但估计得是10年前的片子了。


  说起二战中对于日军的声讨大军,我们一般会认为主力军应该是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觉得最冤。中日的这场战争,中国一般都描写为“日本侵略”,很避讳说成是“战争”。一词之差说明了很多的问题。

  要说血海深仇,二战中的美国与日军之间丝毫不逊中日之间。日本突袭了珍珠港,美国又用核弹回报了日本,还有其他更多的地方美日之间结怨,但我们真的很少在美国的片子中看到这些反映。相比之下中国对于抗日题材的狂轰滥炸却雷同得让我厌烦,再想到许多中国类似题材的视点之苍白单一,简直到了令人反感的地步。

  我看的是DVD,两片,110分钟。第一片看完的时候我直惊叹:真是经典。节奏那个慢!叙述那个平淡!怎一个烦琐了得。几乎不想继续看下去,但还是耐住了性子,偶尔电影会有“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的现象。果然!

  故事发生在二战的菲律宾丛林。苏珊是一所美国医院的护士,刚刚结婚不久,丈夫也在菲律宾从军。大约在1942年美国做战略性撤退,一部分人和伤员必须投降日本人。本来苏珊是要撤退的,但是看到伤员的紧急需要她就不顾自身安危留了下来,顺理成章地成为日本战俘。一系列可以想象到的非人折磨与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没有差别,包括直接杀戮伤员、虐待、侮辱,直至对被俘女护士的轮奸,苏珊也没有能够幸免。尽管大批的人员在战俘营中得不到治疗在病痛中死去,但是104名女俘在菲律宾光复的时候全部活了下来却不能说不是个奇迹。这个事实是耐人寻味的。实际上女俘们并没有停止斗争,是顽强的意志以及的团结勇敢使她们活了下来,甚至还多了一个人,一名女婴诞生在他们中间。苏珊以她的勇敢获得了日军长官的敬意,日军临撤退前这个标准的武士把自己家传400年的武士军刀赠予了苏珊,说她才应该得到这把刀。
Posted: 2004-04-05 20:06 | 37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爱在战火中蔓延》



  SHINING THROUGH

  一个人在自己的房间看完片子激动的不得了,好久没有看到这样好看的片子了。

  男主演是大家熟悉的美国演员麦克·道格拉斯,其实他在其中出现的并不多,只是一个配角,是女主角的恋人;女演员是中国人未必熟悉的一个演员Melanie Griffith,在电
影中她的名字叫琳达;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德军科学家由众所周知的“辛德勒”扮演。

  这个电影是我在电视频道上看的,并且我问过一些人似乎很多人都看过这个片子,并且仅我自己就在电视上看到过三次。昨天是从头看到的,结果续了上来,一直看到结尾,可谓回肠荡气。这个电影假如不看头就不容易向下看,假如不看结尾也觉得不过瘾。从这个角度说,这个电影的结构非常紧凑,缺了哪一段也不成立。而有的电影却不是这样,常常觉得即便没有第一盘,仅看第二盘也可以。

  昨晚一个人在自己的房间看完片子激动的不得了,好几天没有看到这样好看的片子了,马上入睡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就推门走到室外。我们家有一个十几平米的阳台。由于北京刚刚下过雨,到处看起来都很滋润,眼皮底下的大树都绿油油的,一层神秘的雾气漂浮在周围。我们家的这个阳台在晚上看总是很迷人,但白天却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骗”过许多人。我清楚地记得,一位男同学到我们家里来,特意赞扬了这个阳台。我说是夜晚给它添了彩。他不信,第二天他老婆过来,他还特意带老婆去看我们家的阳台,结果梦醒。白天里的阳台,没有了夜色的神秘,夜没有了“月色”氛围,反而是遍地枯枝败叶,狂风一吹更是黄土乱飞。电影,就像是夜里我们家的阳台,充满神秘的梦幻色彩,给你多方位的美感。走出电影院,现实就是我们家阳台的白天,一切丑陋昭然若揭。好在我知道,天天夜晚都会来临,所以我守着我们家的阳台,不管它在别人的眼中多么难看,我只等待它寂静神秘的深夜。它的美只属于我一个人。这里没有哪个是真哪个是假的区分,哪个都是真的。电影与现实,各有自己的规律,各有可爱。

  琳达是名狂热的电影迷,她的一切智慧和幽默都来源于电影,并且随嘴她都可以说出她所依据的电影名字来。电影是她机智勇敢的源泉。没有电影便没有她的传奇,没有电影这世界上会少了一个英雄,没有电影便没有了她的爱在战火中的感人蔓延。

  二战中的美国,日本偷袭珍珠港前夕,琳达在街头邂逅道格拉斯,后来发现她所供职的老板就是同一个人。道格拉斯人有些怪,为人想必非常苛刻,不停地换秘书,他有一张严肃的脸,据说很少人能够看到他的笑脸,但琳达是个例外。不用说,这一切都得益于琳达看过的电影灵感。不久他们俩就站在了双人床边。有一天他们俩谈起了一个敏感的问题,琳达判断出道格拉斯是个间谍,为美国负责后方情报收集工作,这个结论仍然来自于电影里的常识经验。

  珍珠港偷袭后美国正式参战,道格拉斯身份公开,作为秘书的琳达随着道格拉斯到军队工作,中途道格拉斯突然辞别,并且不能说到哪里以及什么时候回来。凭借丰富的电影知识,琳达在乱做一团的总部里分析出道格拉斯的代号,知道他天天出生入死战斗在情报线。6个月过去了,郁郁寡欢的琳达在夜总会里陪同事们玩,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看到道格拉斯领着一位漂亮的女军人进来,道格拉斯也很快发现了琳达。心中燃烧着怒火的琳达拒绝和道格拉斯重新接触,谴责他连续6个月杳无音信,道格拉斯反问:“我可曾对你许下过诺言?”看着这个泪流满面悲痛欲绝地为他啜泣的倔强女人,道格拉斯默默无言,但以他后来三次深入敌后不顾自我安危救助琳达的行为看,爱重新在他的心中蔓延。尤其是影片结束时,他身负重伤拼死也要把昏迷中的琳达抱到瑞士边境一边的场面看,只有爱才能让一个人那样无怨无悔。

  这个影片是以琳达在老年时接受BBC广播电台的采访而展开的,一切都是回忆。期间最重要的主线是:琳达与道格拉斯重逢后接受情报部门的派遣,以仆人身份为掩护打入德国进行间谍活动。情节惊险合理,感情真挚动人,阴谋与阳谋交错,时不时还有小幽默加进来。

  或许这个影片不能算什么大片,我依然隆重推荐大家有时间看看。
Posted: 2004-04-05 20:06 | 38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透明人》



  HOLLOW MAN

  此片男主演是我的全世界最爱:Keven Bacon。

  又名《隐型人魔》。


  现在我手里放着几十片新来的VCD,一时不知道先看哪个好,但一看到这个碟就马上决定了:慰劳自己为先。此片男主演是我的全世界最爱:Keven Bacon。里查·吉尔可以排在他后面。这又是个人偏好,多少人知道凯文·贝肯是谁呢?我喜欢上这个演员是从他演的那个《监狱》开始的。这样的男人不漂亮,但是有一种天然的独特内涵,不温不火,尤其不会是人见人爱的大路货,不管距离多近都给你安全感,我喜欢。我估计很多女性见了他都会嗤之以鼻,不过萝卜白菜。

  难过,竟然是科幻片。这叫为爱舍得,不喜欢科幻但不能不喜欢凯文,所以决定:看。

    话说这是一家美国的研究所,凯文是一个研究小组的领导者,他的优点是有才华,他的缺点是太有才华了。他们的课题似乎与医学有关。他们研制的药水向动物注射,动物就会因透明而消失不见,但是在一种特殊透视镜下可以观测得到。后来凯文自己准备冒险一试,经过痛苦的三天,实验成功了,但凯文却不愿意轻易还原。就这样他成为一个隐形人。

  隐形,意味着没有人能够看到你,没有人可以监视你;换句话说,隐形人将是世界上最自由的人,来去无踪,可以为所欲为。刚开始凯文只是在女同事的胸前做些小手脚,然后就是跑进陌生的漂亮女人家里进行强奸,接着是杀了不喜欢这个实验的投资人,最后的计划是:杀了研究小组的所有人,这样他就彻底自由了。人与魔之间的转换就这样完成。

  科幻片一般都依据科学推测来完成,从各个方面探索人文意义上的延伸。美国人特别擅长这些。我注意到一个现象,中国人不喜欢拍科幻片。我认为根本不是中国科学不发达的缘故,答案另有所在。中国的电影艺术工作者很可能与我有同一个毛病(一个民族,基本上在同一个时代,当然有许多共同点):想象力欠发达,或不善于虚构。中国死板的教育造成了大面积的想象力亏欠,几十年强烈的“铁肩担道义”意识形态使人们不屑在现实主义之外花费精力。

  科幻最终要落脚于人文关怀才会获得思想意义,但过分了就是拘谨死板。

  《透明人》放完了。看自己心爱的影星饰演坏人是件冒险的事情。看前我没有留意到这一点。看来,凯文从《监狱》里出来以后发胖了。地球人都知道:我这个女人只对瘦男人有坏心眼。
Posted: 2004-04-05 20:07 | 39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明日帝国》



  TOMORROW NEVER DIE

  007系列的影片其实不用细心去看,只问这次007是谁扮演,地点发生在哪个国家,与007上床的是哪个女人,其他的便都可以省略。

  北京台有一个周末晚上的节目《环球影视》,我很喜欢。节目最后的片尾曲也很棒
。昨天看了《明日帝国》才知道,哈,那个片尾原来是来自这个电影。听这句女声:……tomorrow never die……,同时出来一把手枪,“啪”一声,很帅。

  007系列的影片其实不用细心去看,假如你实在没有时间,只问这次007是谁扮演,地点发生在哪个国家,与007上床的是哪个女人,并且使用的最新技术主要是哪些,其他的便都可以省略。不用问的是,每个007影片的开头一定是007正在床上和一个女人“那个”,结尾也一定是在胜利中和另外一个女人“那个”,每次接受的艰巨任务一定是阻止一场即将来临的世界大战,007不管被多少人痛打或枪击,惟一不变的是他永远能活下来。

  007的确是永生的。007已经在荧屏上活跃了40多年。007的演员已经换了五六位,随着岁月的流失,导演还会让007大换血,让007永远年轻下去。人们在电影院里听着同样的造型向你一成不变地介绍他自己“棒,芥末丝棒”,这样介绍了40年人们到底烦不烦?目前看来人们还没有烦。电影需要神话。007电影存活这么多年,这本身就是一个神话。它有许多值得探究的深层话题。中国没有这样的系列,很遗憾。

  所有的007演员中我最喜欢的是布鲁斯南。《明日帝国》正是由他扮演,里面的女主人公就是中国香港的武打皇后杨紫琼。这次的新科技主要是一台无人驾驶的汽车,根据它发出的功能看,起码得投资上亿去生产。故事的发生地不在中国,在越南西贡,起因是一个媒体大王为了制造特大新闻在中国附近的公海故意制造了中美之间的误会,眼看一场世界大战迫在眉睫,好在人类有了00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之所以一直没有发生第n次世界大战,看来都是因为二战后出现了“棒,芥末丝棒”。

  尽管布鲁斯南很帅,我也不愿意再看007系列了。几年看一部了解一下007系列的发展就足矣。
Posted: 2004-04-05 20:08 | 40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卡门》



  CARMEN

  卡门,是一种浪漫和野性的自由精神,谁都可以是卡门。

  “Carmen”,又被混进艺术队伍的道学家翻译为《荡妇》。封面上标着获得多项大奖,但没有一项是奥斯卡的。


  60年代出生的人在思想上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特征的。比如我自己,作为一个女性我可能一面把宋庆龄、秋瑾这些人作为自己的楷模,但同时,简·爱、《音乐之声》中的玛利亚修女以及卡门这些艺术作品中的西方女性也给我这一代人造成坚实的心理基石。他们表面是看是矛盾的,但是宏观上看却是相辅相成更加丰富多彩,因为他们有统一性:革命。

  我喜欢卡门。你能在著名的“卡门序曲”中平静吗?你能在斗牛士舞曲中不击节呼应吗?实际上,西班牙文化本身就让人热血沸腾。关于卡门的,不管是歌剧也好,芭蕾舞也行,只要在我们家附近有演出,留出第二天的早餐钱,随时愿意去感受“热血沸腾”的体验。

  我刚刚发现一个问题,我手里拿的这个《卡门》DVD不是电影里的卡门。其中的画面全都不是。也就是说封面宣传和内容不符。封面的人物比电影里的漂亮多了。或者这个电影的真正名字是《我心谁属》也未可知。我看的这个片中演员不漂亮,尤其是卡门,除了体现出卡门的卤莽野性和倔强,别的都不像是一个大电影应该选取的“卡门”,她的名字叫Amelia Driver,是68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

  卡门,是一种浪漫和野性的自由精神,谁都可以是卡门。

  故事背景应该是今天的西班牙。一个男舞蹈家正在到处寻找一位可以扮演卡门的女演员。与其说他在寻找好的舞蹈演员,不如说他是在寻找精神上的卡门。一个其貌不扬名字恰好叫卡门的女演员闯入他的眼帘,他竟然对她一见钟情,即便她不漂亮,即便她舞也跳得不怎么样,但是她刚见面就会说:“别小看我,我想要的东西我一定能得到。我比我表面上看起来要坚强得多。”很快他们俩在舞台上的热情就发展到了床上。恐怕男人更热情一些。先是发现了卡门原来有丈夫,后来男主人公在化装间亲眼看到卡门与另外一个男演员正在光膀子亲热,而卡门三两句亲热话就让他回心转意了。男人的再次吃醋,卡门表示断交。男人追上去哀求,没想到一贯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卡门坚决拒绝:你有钱有权我都不要!像在舞台上做的一样:男人在舞台下拿刀向自由的卡门捅去。

  片子里不断出现的斗牛士舞曲震的人心潮澎湃。

  爱情是一种疼痛,是一种你终生愿意追求的痒痛。没有爱情生命还有什么意义?事实上一个人做到不让自己过多受到情感的伤害可能是容易的,假以时日,辅之涵养,“不痛”这一境界即可搞定。但对于一般人来讲,尤其是年轻人,爱到深处人孤独,轻则是泪水,重则是血恨,再继续生动些,那就只能挥刀杀人。情急之下,利刃或硫酸不指向对方就只能指向自己。

  没有悲伤人将不人。没有爱情人亦不人。爱有层次,爱有种类,爱有长短,爱有分别。大千世界,爱之丰富多彩足可以让人人自叹:吾不解风情。

  爱不是数学公式,爱不能原样固封于玻璃瓶。爱是乱的,爱是混沌,爱是交叉的,爱是不讲究原则的,爱是没有道德可言的。爱中最宝贵的品质并非是忠诚。爱,一旦被忠诚防腐处理,那爱还是爱吗?社会人开始一次新的爱情时,你怎么清仓,你怎么保鲜,你怎样对世俗的忠诚示以不屑,怎么让爱一直保持它野性的本能?谁能做到,谁便不会让爱情的悲剧发生。

  社会与人性的矛盾激化点,只浓缩于爱情这人生之痛。多亏这世界有了爱情。

  在道德社会下还可以悠闲地欣赏激越的卡门之舞,不幸中之大幸。卡门,她的真义就是革命。
Posted: 2004-04-05 20:08 | 41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天国和地狱》



  看封面也知道很古旧了,主角是与黑泽明如影相随的演员三船敏郎。

  看到黑泽明“监督”的字样,没怎么犹豫就把片子拿回了家。

  我不熟悉黑泽明。我是说我从来没有看过他正规的电影作品,似乎在电视上看到过他晚年的“梦”或什么的,彩色的,绝代惟美。一直不敢肯定是不是他的作品,从中间看的
。黑泽明如雷贯耳是近几年的事情。

  看封面也知道很古旧了,主角是与黑泽明如影相随的演员三船敏郎。如今两位艺术家都已经作古。前几天一直在复习美国的“经典”作品,已经领教“经典”的温吞可以当做鸭绒枕头闷死人。昨天忍不住放了来看希奇,先有心理准备。

  该片拍摄于1963年 。尽管有了一些预想还是觉得始料不及,竟然是黑白片。仅是画面的处理我就觉得非同一般,几乎全部都是四平八稳。比如在三船敏郎的家里,有窗帘、沙发以及柱子和墙,黑泽明的镜头全部把他们归整地律顺为横平竖直,这非常罕见。倒不觉得僵化,只是觉得纹丝不乱,画面的严谨与故事结构的丝丝入扣交相呼应。这40年前长达两个多小时的长片,看得人是一点脾气没有,只能在结尾喘口气,说出一句中国电影的经典对话:高,实在是高!不过开头作为铺垫的股东开会节奏上未免就有些拖拉,省几分钟可能会更紧凑。

  严格些说,这是个侦探片。情节吸引人,所以观众才可以在电影院里呆两个小时也不走。但它不惊险,全凭在编剧上下工夫,让推理案情的连环扣来挽留观众。同时案情不复杂,老少咸宜,并且镜头老是把观众带到现场去,这可以满足普通群众的好奇。现在的片子有许多噱头,要不要就来暴力和色情,这个片子把这些情节都过滤了,用质朴的手法彻底显示了一个导演扎实的基本功。

  三船敏郎是个大工厂的股东,正在他全力拿资金与几个股东背水一战的时候,劫匪错把司机的儿子当做他的孩子劫走,并且以巨额赎金要挟。因为不是他的孩子,他可以置之不理,但受到良心的谴责。经过一系列的内心搏斗,他救了孩子自己却破产了。后半部的焦点主要放在破案上。

  黑泽明之所以成为黑泽明不仅因为他是个艺术家,更在于他还是个思想家。我一直认为没有思想没有人文关怀的艺术不是上品。假如我们以厚重来比喻艺术的维向,则思想是“厚”,技巧为“重”。黑泽明这个电影根本不是简单的侦探片。前半部大段三船心理上的反复都是对于人性的探索,而最终穷出身的罪犯面对三船敏郎的一番对话也算是画龙点睛。它一方面点出了社会贫富差异的问题,同时为三船敏郎复杂饱满的人格赋予最后一个亮点。通过前面的铺垫我们知道,三船本身就是穷人出身,财富是我奋斗得来的,为富我何罪之有?动则就想杀富济贫显得多么可笑可耻可悲。但贫富的差异本身又确实是个社会问题。所以这个片子整体看起来非常厚重有分量。最重要的是,黑泽明让三船一直多沉默,许多思想让观众自己去思索。或者说让不想思索的看情节,让想思索的自己思索去,从而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

  黑泽明这样一个大师在一般人看来应该是一生顺畅。但知道他在成名后的60年代竟然还失落自杀过,感慨:不知道是日本人都那么刚烈呢,还是我们该自我宽慰一下,看,谁都有不如意的时候。

  继续寻找黑泽明导演的片子看。
Posted: 2004-04-05 20:08 | 42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闪灵》



  THE SHINING

  假如你喜欢纯粹的恐怖片,喜欢悬疑、暴力加血腥场面,那么我推荐你看这部灵通片。导演是大名鼎鼎的库布里克。

  “The Shining”,在英语里做通灵讲。此片摄于1980年。


  我对于许多无法解释的怪异现象持半信半疑的态度。目前人类的科学我相信对于许多怪异也无能为力,所以我们尽量避开一切类似的话题以节约我有限的“此在”时间。

  恐怖电影是电影中的一个显要的种类,但我不喜欢,我们全家也都不喜欢。中国大陆是唯物主义当家,该方面向来并不发达。香港电影一国两制不受限制,鬼怪电影是他们的一大特色。西方国家也乐此不疲。

  作为一个类别,并且《闪灵》的男主角是我所信赖的尼克尔森,导演是大名鼎鼎的库布里克,朋友又说非常喜欢,所以准备观摩一遍。我儿子一般比较喜欢想象力丰富的影片,所以我把他从楼上的游戏机那里叫了下来和我一同观看。

  一开头就较失望,节奏出乎寻常地慢。即便放在普通的艺术规范下也已经是大忌,就看在宾馆经理室面试尼克尔森的一场,什么吸引人的东西也没有,就是平常对话,持续了七八分钟。天哪,导演你还想要票房吗?也许为了保持节奏上的一致,从头到尾的节奏都是一个节拍:那叫慢!后面的慢有些道理,因为已经开始有恐怖效果的,反正只要观众被笼罩在气氛下是感觉不到慢的,只会加深恐惧,慢意味着为投资人节省经费。

  要说恐怖,是真达到效果了。看到一半我儿子就滚在我怀里惊呼:妈,让我钻进你肚子里吧。等我把儿子推在一边他就坚持一定要关机。我要坚持看完,他大骂不止,最后用书把自己的眼睛挡了起来。这时候外面一片漆黑,我们头顶上的灯泡闪着火花一会明一会暗,电线接触不良的恰是时候,增加了不少效果。儿子连续两天要求和我睡在一起,并且第一晚他因为噩梦据说睡得很不愉快。

  我是个现实主义者,凡是“没用”的东西我都不喜欢。恐怖片基本上是被我列入废物不看的。其他种类的影片可以是知识的、情操熏陶的、思想哲学的、历史与文学的,但恐怖片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吓人。我心脏不好,讨厌被人惊吓。并且对于我来说它是一种浪费。按照通常标准计算,我余生的时间不过是几千天,一部吓人片,并且节奏超常巨慢,对我无疑是双重的冒犯。当然,恐怖片还是有一个好处的,可以让情侣借机团结紧张一番。

  以上是我的个人偏好,然后我们来看看社会是怎么评价恐怖片的。

  你听说过怪异恐怖片获得过公认的世界大奖吗?没有。这个答案已经足够。恐怖片向来在边缘。假如谁想用《人鬼情未了》来反驳,那么我告诉你:这个片子不恐怖,它是一部典型的爱情片,有普世的价值在里面。

  最好吃的水果在味道上有个比较普遍的标准:酸而甜,缺一不可。太甜,腻;太酸,寡。假如我把恐怖片中的主要元素比喻为尖酸倒牙的东西,那么人文价值的元素就是甜。《人鬼情未了》为什么被大家认为酸甜可口,道理就在这里。而《闪灵》只是寡酸。我们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得以广泛流传的志怪作品全部都是味呈酸甜。寡酸的必将被历史淘汰,并且已经被历史淘汰。

  除了节奏慢、主题寡酸这些大毛病外,客观地说《闪灵》的制作还是比较精良的。假如你喜欢纯粹的恐怖片,喜欢悬疑、暴力加血腥场面,并且你有大块的时间,那么我推荐你看《闪灵》。
Posted: 2004-04-05 20:09 | 43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男人的荣誉》



  MEN OF HONOR  

  成功的片子几乎都有一个好剧本,不成功的电影在剧本阶段就已经奠定了失败的基础。

  主演罗伯特·罗得尼,另外一个小个子黑人演员也是熟人脸。这个片子没有看到有
什么奖项,并且我觉得他们不冤。

  影片属于男人片。故事背景从40到60年代,围绕海军潜水员训练,有一两朵爱情的小野花儿,主线始终纠缠在种族歧视问题上面。既然在种族歧视上切的那么深,主角应该是那个坚忍不拔的黑小子,男人的荣誉应该属于他,但奇怪的是白人罗伯特·德尼罗又星光大闪,让人分不清谁是最大的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哪个才是电影的主线?种族歧视,还是罗伯特的男人派?可能是一种大牌明星与主题的平衡失败。

  除了让我再一次感受那个年代美国的种族歧视,同时普及了一下海军潜水员的知识外,片子失败。想立的太多,全部倒台。

  其实这个片子中也有些小火花,挺激动人的。比如那场,为了让所有黑人再也不敢来挑战加入只能白人承担的海军潜水员营地,军功卓著的老司令竟然以黑小子的生命为代价交换,站在岸上原来是反对黑小子的白人们经过难熬的9个小时的内心激战,人性光复,都来支持黑小子,黑人最终胜利上岸。其他小高潮还有,但感觉很涩,不那么畅快。

  成功的片子几乎都有一个好剧本,不成功的电影在剧本这里就已经奠定失败的基础。一个好剧本起码应该有一个好主题,这个剧本的主题却非常犹豫,经常偏离,甚至说作者自己可能都没有想清楚哪个是主线。我重新全面考虑了一下这个片子的主题,仍然觉得问题出在这里。种族歧视问题没有得到完全展开,罗得尼这个白人的个人英雄主义不足以和正面反种族歧视的主线作出抗衡,所以两个主线两个主角同时被淹没于汪洋大海。最后也没有明白“男人的荣誉”是属于谁的。
Posted: 2004-04-05 20:09 | 44 楼
«12 3 4567» Pages: ( 3/9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狗狗静电BBS - wwW.DoGGiEhoMe.CoM » 科学人文 Scientific & Humanistic Cultures

沪ICP备05008186号
Powered by PHPWind Styled by Magi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