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标签
|
推荐
|
搜索
|
社区服务
|
帮助
社区服务
银行
朋友圈
勋章中心
搜索工具
风格切换
wind
狗狗静电BBS - wwW.DoGGiEhoMe.CoM
»
科学人文 Scientific & Humanistic Cultures
»
张五常文选
«
1
2
3
»
Pages: ( 1/3 total )
交 易
投 票
本页主题:
张五常文选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小
中
大
张五常文选
张五常:也谈鲁迅
读《明报》副刊,见两个名家专栏,楼上楼下,对鲁迅的评价合不起来。楼下马家辉对鲁迅大赞特赞,楼上陶杰则大有保留。英谚云:有道理的人永远是互相同意的。现在有两大君子公开不同意,也就让我来凑凑热闹吧。
「不和」事件的起因,是最近国内的青年在网上选举「文化偶像」,鲁迅一马当先,名列前茅。我认为鲁迅跑出不是爆冷或意外;我也认为若再选一次,我要赌的钱还是买鲁迅。这点与马兄之见应该一样。但我自己不会投鲁迅一票。这点则与马兄大有出入了。
我不同意陶杰之处,是他说鲁迅「文字沙石太多,缺乏文采」。我认为鲁迅的文字很好、很好。可能是品味有别吧。我喜欢魏晋文章,尤其是王羲之那种打电报式的文字。今天的青年可能不知电报为何物,那是按字数收费的通讯,字数愈少愈高明。例如王羲之写「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这就是电报文字了。魏晋时代的纸价奇高,所以文字简洁得可爱。据说鲁迅先生也崇尚魏晋文章,英雄所见略同矣。
我认为鲁迅的散文写得比他的小说好,而他的旧体诗——「梦坠青云齿发寒」——很了不起,也反映出他的确有才华。问题是他很有点不务「正业」,喜欢写什么打油诗来行家。指桑槐是他的看家本领,没有听过狄更斯或海明威等文豪会做这种事。
这是我同意陶杰的主要地方。鲁迅的文字磨斧痕迹太重,看不出有广胸襟,使人读来不舒畅。文字可以喜、怒、哀、乐,甚至放声大哭,但磨斧痕迹是大忌。翻阅洋洋大观的鲁迅全集,可读的文字只是我这一辈少小时读到的散文或小说。但这些只是「全集」的小部分,不少的是谩、讽刺、笔战。据说鲁迅先生到日本学医只学了一年,看到日军杀中国人的记录映片就不再问壶了,回国拿起笔杆,「救救孩子」。有这样伟大使命感的人,怎会有闲情逸致去写那么多冷嘲热讽的无聊文字呢?
陶杰盛赞《阿Q正传》,我又不同意了。阿Q被形容为一个目不识丁的无赖小丑。我不怀疑炎黄子孙有那样的人,但肯定是少数。想当年,中国百分之九十是农民,而在二战逃难期间我见到的众多贫苦农民,没有一个是阿Q。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天如是,其刻苦耐劳是我平生仅见。当年我想,看不出有什么值得生活下去的人,为什么还要生活下去?我们不容易在地球上找到一个更能捱饥抵饿而又拼命工作的民族。这民族与鲁迅笔下的阿Q相去甚远。
不要误会,我不是贬低鲁迅。我恨不得自己有他的才华。
我不会投鲁迅作为「文化偶像」一票,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他对西方文化不大了了。莎士比亚的剧本,莫扎特的音乐,塞尚的绘画理论……他似乎没有问津。虽说东是东,西是西,东的可以不管西,但鲁迅毕竟是二十世纪的人,搞文化,东的西的总要管一下。如果说不论时代,在炎黄子孙中选一个「文化偶像」,我会投苏东坡一票。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是鲁迅的绝句。陶老杰,这不是文采是什么?鲁迅先生的困难不是没有文采,而是没有花开花落的豪情罢了。
這是淚花晶瑩的世界,然而是美麗的
Posted: 2004-09-13 19:40 |
[楼 主]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小
中
大
贝聿铭与查良镛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看官,以上是明人杨慎写的《临江仙》,有点老土,也有点俗气,但罗贯中把这首词放在《三国演义》之首(一说是清初毛宗冈置于《三国》卷首),可见哲理是英雄所见略同矣。事实上,古往今来持同样观点的骚人雅士甚众。北宋苏东坡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南宋辛稼轩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清代孙髯翁说:「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
我曾经说过,大江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却淘不掉苏东坡。别的不说,苏学士为赤壁写下的一词二赋怎可以被淘掉的?不是说丰功伟绩真的不可能传世,而是说政治、武力、商业等成就多多少少有点空中楼阁,有点不边际,不容易捉摸,所以较为容易地被时间遗忘或被淘汰了。要传世,可以捉摸的成就机会较大。你问我唐太宗有什么大成,我第一时间的反应是他的书法非常好!不是说太宗没有丰功伟绩,而是不够具体,有理说不清。这也是说,如果你要传世,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是找些具体的、可以捉摸的、比较容易界定成就的事项入手。
我提到这些,是因为在报章上读到美国政府颁发了一个终身成就奖给贝聿铭。我想,贝氏当然受之无愧,但他名留千古,却不需要有任何奖状的支持。建筑物十分具体,立于地上有目共睹,而整个二十世纪的建筑大师中,充其量只有两三位可与贝聿铭相提并论。是的,所有关于近代建筑艺术的书籍,贝氏所占的篇幅自成一家。虽说具体,容易捉摸,但有这样的成就也确实令人拜服了。
还健在的炎黄子孙中,算是二十世纪的,以具体成就而肯定可以名留千古的,我想到两个。一个是贝聿铭,另一个是查良镛。能够把武侠小说写到金庸那个层面是个奇迹。我个人认为老查是应该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要知诺贝尔的文学奖不限于文艺创作:昔日的邱吉尔、罗素等人获该奖,但作品说不上是文艺。英语literature的含义甚广,而老查在literature上的贡献是没有疑问的。可惜鬼子佬看不懂中文,而武侠小说翻译甚难——就算有天才译得天衣无缝,没有少许中国的历史文化基础,鬼子佬不容易看得懂。很有点不公平,因为其他文化以译作而获文学诺奖的人数不少。
虽然一般地看,衡量准则有点不公平,但我还是认为以具体成就传世,二十世纪炎黄子孙是被西洋鬼子比下去的。以人数的比率而言,我们更是输得面目无光。二十一世纪看来是另一回事了。不是我们的天才突然多了起来,而是五千年来我们要到今天才有比较自由发挥的空间。
君不见,从小或年轻开始到外地求学的华裔学子,以人数比率论成就,一般远高于当地的老外。君也不见,二十一世纪刚开头,音乐就出了一个谭盾,一个郎朗,一个李云迪,一个王之炅,一个黄蒙拉,一个陈佳峰……,都是中国大陆的。
這是淚花晶瑩的世界,然而是美麗的
Posted: 2004-09-15 21:11 |
1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小
中
大
张五常:中国青年要听史德拉的话
一九八二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史德拉(G.J.Stigler)有一门学问独领风骚:整个二十世纪搞经济思想史搞得最好的是他。
有人认为熊彼得(J.Schumpeter)在这门学问上与史氏不相伯仲。我不以为然。熊氏对经济理论的操纵平庸。自己不是理论高人,能真的明白他家的思想不容易,更勿论衡量其发展的来龙去脉及其重要性了。
一九六八年史德拉告诉我,在经济思想史上,从来没有人作评论或作回应能赢得些什么。史前辈的教诲,是我从来不评论他家之作或对批评我的作回应的原因。他人的理论要点错了,认为是重要的错,我会指出其漏,补加分析,从而推出新的观点。但我从来没有单为批评而下笔的。他人批评我的文章,我惯于少理。就算有道之士说我是错了,我也不管。文章发表后覆水难收,有不对的地方让他人修改算了。
我提到这些,是因为虽然我曾经盛赞国内的学习气氛与学子的求学意欲,那里有很多青年喜欢以文章或在网上漫骂,很多时凶神恶煞,不可一世,看似文革时期的批斗文章。这种意识或态度对学识的增长有害无利,半点好处也没有。且让我把这种文字分三类来品评一下吧。
第一类是人身攻击的漫骂,很常见,是非常无聊的作为,好此道者不可能在任何造诣上有成就。
第二类也常见。那就是动不动粗言粗语,说某名家错。想想吧,如果真的是名家,会错得那样容易吗?印错了字可能,写漏了一两句可能,说得不够清楚也可能,但真的是分析错了吗?读书的要点是考虑,是衡量,不是找寻作者的对或错,也不是要同意作者。平庸的或没有分量的作品根本不应该读,但有分量而又应读的,一般来说,不会错得那样容易。是初学,还没有登堂入室,不应该以大师自居,动不动就以批评大师为荣。什么痛骂、骂臭某名家,是希望成名吗?还是真的相信名家不及你?
第三类存在,但不常见。比较有分寸,那就是指出某名家的错处。没有什么作为,可以不吵就不吵,除非问题重要,而你自己又有新的、比较可取的分析。举两个例。
例一是一九六二年旁听赫舒拉发(J.Hirshleifer)的第一课,我一看佛利民的需求曲线图表,就知道他的消费者盈余的量度是错了的。赫师要我到黑板证明佛氏之错,我做了,赫师欣赏。但佛氏的错无关重要,我说了就算。后来一位同学去信佛利民,指出我说的错,得到佛氏认错的回信,奔走相告。这位同学后来连博士也拿不到。
例二是戴维德(A.Director)的捆绑销售,以捆绑纸咭来量度电脑的使用密度,从而推出价格分歧的假说。二十多年前戴老问我对这假说的看法,我说量度的看法精彩,但价格分歧之说有问题。他点首同意,但我要二十多年后才写出来,因为当时想不出价格分歧之外的捆绑销售解释。
一九七五年谢世的天才嘉素(R.Kessel),于七三年与我辩论了一段长时日,使我获益良多。嘉素的座右铭:不能以无胜有
(You can not be at something with nothing)。人家有一个论说,你认为错,但你自己什么也没有,怎样也不能胜,少说好了。
這是淚花晶瑩的世界,然而是美麗的
Posted: 2004-09-18 20:02 |
2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小
中
大
张五常:总统的典范
美国前总统朗奴.列根谢世了。被赞誉的话生前滔滔不绝,身后的更如长江大河。他的功绩究竟如何是另一回事,历史自有公论,我不说。在美国历任总统的话题上,我曾经四次与佛利民煮酒论英雄。第一次佛老选出四位他认为是最好的:华盛顿、杰弗逊、林肯、列根。第二次他只选三位,淘汰了林肯。第三次淘汰了杰弗逊,只剩华盛顿与列根两位。最后一次,弗老想了良久,淘汰了华盛顿。换言之,佛老认为列根是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总统。
佛利民今年九十二,比列根小一岁。在大名鼎鼎的二十世纪的经济学者中,佛老对美国历史知得最精、最广,而又是个喜欢品评历史人物的人。他给予列根的顶级评价,比我的其他朋友都来得有分量。我没有见过列根,但因为他曾经作过加州的州长,好些朋友认识他。这里试行综合朋友之见,加上自己读到的一些列根琐事,给读者说说吧。
(一)几位朋友一致认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一位在公众场合表现得更得体、更能对答如流的人。不见得智商超凡,但反应快,态度诚恳,措辞适当。这里有个小缺点:列根的一只耳朵听觉有问题,有时答非所问。
(二)很有幽默感,说笑话的技巧高得不得了,虽然一些与他相熟的朋友说他的「笑话故事」是有限之数,往往与以前说过的重复了。个人认为一个领导人懂得说笑话——尤其是懂得在适当的时机说一些——是重要的本钱,而这方面亚洲的执政者是远远地落后了。
(三)临危不乱。一九八一年,任总统仅十个星期,列根遭枪击,子弹只离心脏一吋,流了全身过半的血,是重伤了。在进入手术室前,他对太太说:「亲爱的,我忘记了躲避!」Iforgottoduck是美国体育文化的一句名言,是一个棒球名将给掷球手掷中身体之后尴尬地说的。列根在命危之际引用这句话,与太太说说笑,可圈可点。在手术室内,医生正要替他套上麻醉药的口罩,他把口罩推开,对医生说:「我希望你是共和党的人。」医生也答得好:「今天这室内全是共和党的。」
有一次,一架被胁持人质的客机在北非起飞后,美国两架战斗机在空中截该客机,要决定是否强迫该客机降落。当时列根正在某大学演讲,随员在台旁听众见不到的地方向他紧急招手。他离开讲台,问随员什么事,说:「做吧。」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演讲。
(四)几位与列根开过会议的经济顾问一致认为,列根是个坚守原则的人。只要不违反他定下来的原则,什么建议他都考虑。佛利民当年是列根的主要谋士之一,说他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更细心地聆听、问得更详尽的人。
(五)列根是演说高手。作总统之前差不多所有演辞是他自己写的:有手稿为证,曾经出版过一本厚厚的自己写的演辞的书。有感人的一面:助手们选出少许认为应该回覆的市民来信,他喜欢手写回覆,文字幽默、诚恳、关怀备至。是的,一封这样的信,简短的,流传了出去,可以获得很多的民心。时间投资那样小,回报那么高,我奇怪亚洲的领导人不懂得这样做。
朋友,如果你是一国之首,上述的你有哪些可以及格呢?看来都不难做到,只是一般的头头似乎做不出来。要学做总统吗?先学说笑,继而学写字,然后再论其他。
這是淚花晶瑩的世界,然而是美麗的
Posted: 2004-09-20 22:09 |
3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小
中
大
选读物的困难
张五常
作大学生时——尤其是作研究生那段日子——我选读物所花的时间比读的时间还要多。不是选什么武侠小说或诗词之类的——纯为享受而读的那一类——而是选与自己追求学术知识有关的。
人类积聚下来的知识说少不少,但说多也不是那么多。后者是指一门学术,而一门学术之内的专题,其知识真的不是那么多。当然,任何一项专题,有关的书籍及文章数以百计。但其中大部分是人云亦云,你抄我的,我抄你的,没有什么深度,创意更谈不上。数以百计的读物,低下的可以误导,中庸的读之无益,中上的花时间不一定有所值。充其量只有百分之一左右是精品,有启发性,值得读之再三。
我曾经说过,六十年代我读过很多书。然而,绝大部分我只是翻阅,走马看花,一天可翻十多本,看看哪一本之内的哪一章或哪篇文章值得细读。说实话,在一个专题之内,值得细读的通常不出两三件,最多也不过一掌之数。经验所得,是细读一件精品的收益,远比博读百件人云亦云的为高。例如关于利息及其理念,只细读费沙的《利息理论》开头的一百五十六页就足够了。
说细读,是不读则已,一读惊人。细读是一项大投资。时间、精力与排山倒海的投入,没有尝试过的不知其苦处。想当年,读佛利民《价格理论》的第五章,那关于成本与供应曲线的,细读几遍,突然发觉佛氏说商人争取的是「非合约的收入」,大有新意,于是从头细读几遍。之后又发觉佛氏说,垄断者面对的需求曲线是他的平均成本曲线,若有所悟,又要从头细读几遍。
上述的细读,重点不单是明白内容,而是要找寻作者的推理思维。明白内容而不明白作者怎样想,不是真正的明白。这解释了为什么认真地读书是那样大的投资,也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平庸之作不堪一读。
迅速地翻阅而选读物,是一种办法,不一定可靠,也不是最可取的。较为可取的是听老师的介绍。问题是平庸的老师往往误导,不可尽信。这解释了为什么作研究生时,一位高人老师盛赞某读物,我立刻跑到图书馆去找寻。
此外我还用上其他两个选读物的办法。其一是收听同学们的评语。不是一两个同学的评语,而是众多同学的认同。有了同学之见,再去问教授,问呀问的,肯定了才读。是大投资,怎可以不左打听、右打听呢?其二,可能最可靠的,是选作者来读。肯定是大师的人物而自己对其学问深感兴趣的,就按这大师的作品的发表先后日期,顺次而读之。差不多这大师的所有作品都读,较精彩的当然读得天翻地覆了。
选读物难,细读更难。没有趣味的读物我读不下去。细读是大投资,没有趣味的要生吞硬吐,不读算了。这解释为什么在自己专业的学术范畴内,好些题材我不懂。另一方面,兴趣所在而读的,我懂得通透。
這是淚花晶瑩的世界,然而是美麗的
Posted: 2004-09-23 21:23 |
4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小
中
大
张五常:筲箕湾的月色
读陶杰写中秋,不胜感慨。他比我年轻那么多,怎可以见过我儿时见到的月亮呢?难道他的想像力真的是那么了不起?
没有听过中秋节是像其他节日那样起自什么典故。嫦娥奔月纯属虚构。我们不是因为嫦娥而亲近月亮,而是因为亲近月亮才发明了嫦娥。只因为爱见月华如水,我们发明了中秋节。
炎黄子孙天生就有诗意长在骨子里。没有月亮,古往今来我们不会有那么多的好诗人。可不是吗?九百多年前苏学士写《水调歌头》,只开头四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就以月亮写尽诗人应有的气质:诗意、文采、想像、深度、感情。我不相信其他民族的诗人有那样潇洒的功力。
西洋鬼子的节日我喜欢圣诞;炎黄子孙的节日我独爱中秋。二者皆安息宁静,虽然前者重于亲友问好,后者重于独自徘徊。
已故的母亲是旧礼教的人,幼小时缠过几天脚。没有读过书,但长得美,思想敏捷,过耳不忘。她是我遇到过的最聪明的人。然而,旧礼教还是旧礼教,每逢过年过节,母亲总是搬出传统那一套,墨守成规,永远不变。中秋节晚饭后的赏月小吃,除月饼外,有花生、芋头、菱角、沙田柚。
那时我们的家是在西湾河的山上,赏月是平看蟾华上升,俯视鲤鱼门海面的月影银光。海旁楼宇最高三层,而向右下望筲箕湾的海,渔艇点点灯火明亮,桅杆若隐若现,倒影在水面上弯弯动动的,彷佛海中幽灵。十二岁的哥哥弹得一手好钢琴,免不了给我弹奏贝多芬《月光曲》的第一章。「慢一点吧!我喜欢弹得很慢的。」我老是这样要求。「不可以再慢了,再慢音符就连接不起来。」哥哥老是这样回应。
邻居的孩子拿竹织的、盖染红沙纸的鲤鱼、杨桃之类,内有烛光,在山头上跑来跑去。我却喜欢静坐,听哥哥的《月光曲》,看鲤鱼门上上下下,独自遐思。
后来一九五○年舒巷城给我唱《再会吧,香港》,我才知道自己从小惯见的月色是世间独有。是诗人田汉写的曲词:「那儿有:筲箕湾的月色,扯旗山的斜阳,皇后大道的灯火,香港仔的渔光,浅水湾的碧波荡漾,鲤鱼门的归帆饱张,宋皇台的蔓草芜荒……」俱往矣!
三十八年前太古船坞在西湾河建造了高楼大厦,昔日我家特有的筲箕湾月色也就废了。这是新时代的代价。我要怎样才可以重温故月之情呢?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要不然就是车水马龙,喧声吵耳。报章上读到的若不是杀人、自杀,以电脑高科技色彩印得红红的,就是什么经济不景、通胀通缩,又或者是什么恐怖活动、政权斗争。新时代的代价是否过高了?
如果我是月亮,我会躲在云中不照人间烦事。我会选寂静的旷野,柳下荷塘,清风动草,才悄悄地从云隙中亮相。苏学士昔日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再不是我们的了!
這是淚花晶瑩的世界,然而是美麗的
Posted: 2004-09-29 20:58 |
5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小
中
大
树大招风
中国在雅典奥运获三十二面金牌,树大招风,在国际上引起震撼。同学传来网上转载的外间报道,冷嘲的多,拍掌的少。大部分是中译,有人怀疑是好事之徒刻意伪作而放到网上去的。我细读内文,不怀疑。这里略说几个例子的内容,附上个人的回应。
(一)《莫斯科时报》说,中国是仿效昔日苏联的计划经济体育制度而把今天的俄罗斯杀下马来的,但其实中国的群众体育基础脆弱,早晚不堪一击。(回应:说中国的体育运动不普及是对的——人烟稠密的国家或地区,普及运动不容易搞起来。另一方面,政府补贴训练体育人材在中国有悠久的日子,只是开放改革后才有今天的成果。更重要是政府不再强迫有天赋的参与训练——天生飞人有选择不赛跑的自由——这与昔日的苏联是不同的。)
(二)日本《读卖新闻》说中国只是女子体育优胜,是一种病态,男子跑不出来就不能摆脱「东亚病夫」的称号。(回应:中国女子的奥运成绩远胜男子的是事实,但不是因为中国重女轻男,而是外地重男轻女——尤其是日本。外地的女子远不及男子那样重视体育,中国的女子就胜来比男子容易了。)
(三)德国《明镜周刊》说中国走的是一条歪路,昔日东德的金牌数字就曾经超越美国,而东德是靠强迫、剥夺运动员的选择自由起家的。(回应:强迫体育——除了学校有体育课程——非善策,但今天的中国强迫体育训练不复存在。政府可能见某人有奇佳的天赋而劝导,或利诱,但没有东德昔日的「强迫」。最近伏明霞的电视访问说得清楚。)
(四)美国《时代周刊》说中国的金牌是虚假的繁荣,因为中国人只为金牌而比赛:选非热门的项目,也不像美国那样,愿意以五面游泳金牌换取一面篮球金牌。(回应:葡萄真的是那么酸的吗?难道美国的运动员跑到雅典不是为了争取金牌吗?美国人的生活水平远比中国的高,因而对金牌没有中国人那样重视。主要的证据,是虽然说愿意以五面游泳金牌换取一面篮球金牌,但美国的篮球在准决赛就被淘汰了。怎么可能呢?美国的篮球水平天下无敌,相近的也没有。他们拿不到这面金牌,因为高手一般惜身,恐怕受伤而损害收入的前途,不参加。如果由任何稍懂篮球的人替美国选奥运篮球队,此队可以让任何其他国家队二十分而胜来容易。)
(五)英国《泰晤士报》远为客气,说在二○○八年的北京奥运,中国可能单靠女子就轻易地赢得比整个美国更多的金牌。(回应:不会那样容易吧!如果真的发生,世界大变矣。不可能,但因为这次奥运成绩的鼓舞,多加四年训练,再加主场之利,二○○八的总金牌数量中国应该超越美国。但人口相差那么远,人均体育水平要追近美国遥遥无期。)
(六)《CNN》的英语原文把中国捧到天上去。不可能是伪作,因为那种写体育的夸张过瘾文笔中国人作不出来。内容说中国有钱,人多,要面子,没有的他们可以抄袭得精确,或者出钱买回来;又说北京奥运的新面目将会雄视地球:无论经济、政治,总之要证明中国高得看不见,毫无疑问的。(回应:我今天为中国当年没有赢得二○○○年的奥运主办权感到高兴。悉尼与雅典的奥运都办得非常好。如果北京主办二○○○年的,可能频频出错,见笑天下。多了两届的经验,应该毕业了。)
這是淚花晶瑩的世界,然而是美麗的
Posted: 2004-10-01 11:34 |
6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小
中
大
悼杨小凯
杨小凯谢世了。二○○一年的春夏之交最后一次见到他,共进午餐,他还是容光焕发。殊不知几个月后就听到他患上肺癌,情况不好,近于不治。本来只有几个月生命,但小凯的生存意识高人几级,挣扎求活,传来的消息时好时坏。几个月前听到澳洲的医师束手无策,要他到美国去尝试新疗方。到美不久就返回澳洲,使我意识到美国的医生也没有好主意,应该来日无多。
坚强的生命意识使小凯多活两年,而在这期间他的经济研究工作不断。是非常严重的病,什么大手术、重化疗等令我听到也心酸,但他还坚持在学术上继续。能人所不能,这是杨小凯。
能人所不能。是的,杨小凯就是文革初期的那个杨曦光,当时十七岁,因为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往何处去?》的文章而被困坐牢十年。该文曾经被翻译为十九种文字。在狱中自修数学,出狱后在武汉大学念经济。一九八四年,三十五岁,被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取录为研究生,只三年就拿得经济学博士。小凯谢世五十五岁。可以说,他的学术生涯只有二十年:满是火花的二十年,小凯不枉此生。
我重视小凯。十多年前请他到港大造访一年,跟着给他一张聘请合约。他接受了,但其后因为一些我不大理解的原因没有到港大任职。有些朋友听到小凯的文革背景与不幸,认为他是个有政治性的激进人物。错、错、错!小凯是个为经济研究而从清早工作至深夜的人,天天如是,对政治不染指。他是个纯真的学者,对学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认识小凯时,觉得在学术上他有两项不足之处。其一是英语水平不足;其二是经济的基础理念掌握不够。那时他到了美国仅三年,这些缺点不难明白。他的长处也有二。其一是小凯是我遇到过的最有预感天份的中国学子;其二是他知道什么是重要的思想。聪明才智之士不少,博学多识之辈也不难求,但预感好,知道什么重要,则要靠天赋,要学也学不来。不少人说小凯聪明,这当然,但我可不是因为他的聪明而要港大聘请他:聪明易找,有预感而又知道何为重要难求也。当时希望他能长驻港大,好让我替他补修一下他从来没有真的学过的初级经济理念。懂深不懂浅是当时小凯的一点困难。后来这方面他有了改进,而几月前读到他的一封英文信,其英语水平判若两人。
只有上帝知道,如果小凯没有坐牢十年,老早就有像我那种求学的际遇,他在经济学的成就会是怎样的。拿个诺贝尔奖不会困难吧。
于今盖棺论定,我认为在学术上小凯做错了一件事:他算错了自己的天赋。他的学术文章多用数学,自己高举数学。在出道初期,英语文字不足,赶着发表文章,多用数学是自然的。问题是:有本领用数的经济学者多如海上沙,但有预感又知道何为重要思想的则绝无仅有。多用数学,频频在方程式那方面打转,以天生预感而走重要思想的路就变得缚手缚脚了。
是的,杨小凯是难得一见的有足够条件走奈特、科斯、艾智仁等的思想路线的学子,而在心底里他喜欢那样做。然而,为米折腰,他忽略了自己的天赋与数学扯不上关系。
這是淚花晶瑩的世界,然而是美麗的
Posted: 2006-02-15 20:04 |
7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小
中
大
忆戴维德
戴维德(Aaron Director,1901~2004)谢世了,享年102岁。他是二十世纪经济学大师佛利民的太太的哥哥。佛老曾经对我说:“从来不敢说自己的思想比得上戴维德。”没有听过佛老这样高举一个学者。
对今天的“学术”是很大的讽刺。戴老只有一个学士,不喜欢发表文章,在香港的大学不可能找到一份教职。但他不仅曾经教于哈佛,而且是芝加哥经济学派的中坚人物。戴维德创立了法律经济学,主导了反托拉斯案例的研究,1985年起他主编的几期《法律经济学报》,水平之高前无古人。没有戴老当年的准确判断,今天可能没有“高斯定律”。就是名气比他高得多的哈耶克也曾经得到他的提拔。在芝大的法律学院教经济多年,不少大法官是戴维德教出来的。
纯从法律与经济的学术衡量,以影响论英雄,整个20世纪没有一个学者比得上戴维德。这个家中没有电视,衣着差不多天天一样的人,追求真理的坚持与沉着是我平生仅见。思想清晰,不知为不知,但一旦肯定了答案寸步不移。巴赛尔曾说,经济学行内可以拿一百分的学者,只有戴维德。
我是因为接受了戴维德的传统而不用衔头,没有半张名片。学问这回事,有就有,没有就没有,用不着任何粉饰。
进入研究院第二年(1962年),我开始注意戴维德的思想。他的捆绑销售的口述传统深深吸引着我,使我废寝忘食。IBM强迫租用电脑的客户购买当时用电脑必需的纸卡,被美国司法部起诉,说IBM意图把电脑的专利伸展到没有专利的纸卡那边去。戴老认为专利不可能从一种产品伸展到另一种产品。他认为捆绑纸卡是为了量度电脑使用的频密度,而这样做是为了价格分歧(Price discrimination)。19年后,戴老问我对捆绑销售的看法,我说他的“量度”思维是天才之笔,但价格分歧却是错了。他同意,说自己从来不认为价格分歧的假说是对的。这是大师的风范了。
当年我想,微观经济只有资源使用与收入分配这两部分,加上时间就是利息理论,再加上货币就叫作宏观,但捆绑销售这类行为要放到哪里去呢?想来想去找不到安置的地方。这使我意识到经济学的整体有一个很大的缺口,而如果这缺口不好好填补,微观与宏观加起来是一座没有完成的建筑物,很容易会倒塌下来。
戴维德的思维影响了我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的出发点。捆绑销售显然是另一种价格安排,而佃农分成用一个百分比,没有价,也显然是另一种安排。因为没有价,使我想到合约结构那方面去。愈想愈清楚,除了一次买断,所有合约都是结构性的,而捆绑销售只是电脑租用的合约结构中的一部分。这样推下去,每种合约安排都是一种制度,解释一张小小的合约与解释一个国家制度的整体是类同的现象解释。这样看,合约的安排是资源使用与收入分配之外的另一组重要现象,是需要填补的大缺口,不填补我们根本不能真的明白资源使用与收入分配的现象或行为。今天的新制度经济学有好几种版本,其中用上机会主义或博弈论的我不苟同。但从分析合约安排角度处理这门学问,却起自区区在下——在《佃农理论》前没有经济学者对合约有兴趣。只是我自己清楚知道,我的合约分析源于戴维德的捆绑销售的启发。这条路我走了四十年,其中1981年以这分析准确推断了中国会走的路。
1967年的秋天到了芝大,认识戴维德。该年底我探讨佃农分成与固定租金的选择,1968年的春天写好了《交易费用,风险规避,与合约的选择》的文稿。史德拉(G. J. Stigler)说有趣,要将该文在他的工作室讨论。在座数十人,其中十多位是顶级人物。前排正中坐着的是高斯与戴维德。我注意戴老,因为该文的思维是来自他的影响。他面无表情,两个多小时半句话也没有说。过了一天,在教授用膳的地方,戴老慢步向我走来,在我面前停步。我立刻恭敬地站起来,他只说一句:“你昨天的文章是几年来我读到最好的。”然后转身而去。我还站着,禁不住流下泪来。
戴维德就是有这种无与伦比的感染力。他赞一句,我就如中巨彩;他提出质疑,我几个晚上睡不着。我的每一篇英语文章他都读,只要他不说话,我就知道过了关。
不一定要把文章寄给戴老阅读的。他不喜欢写,但喜欢读。一篇不大重要的小品,分析优质座位的票价为何偏低,解释是如果优质座位不先坐满,购买低价座位的会在开场后坐到优质那边去,所以东主的订价,要让优质座位的票先卖出,因而票价偏低。文章发表后我收到一封无名又无信的“信”,内里只有两方寸剪下来的报道,说某君买了廉价票,偷偷地坐到贵价那边去。我一看就知道是戴老寄来的。
1982年回港,几个月后到洛杉矶加大为戴老八十大寿祝贺,见到他。那是最后一次。1983年发表《公司的合约本质》,是自己称意的文章,很想知道戴老怎样想。不敢写信去问他(他不会喜欢我这样做)。等呀等,没有收到奇怪的信。大约五年后,一位访港的学者朋友带来一个口信,又是一句。戴老说:“公司的解释终于被史提芬找到了答案。”
1993年带佛利民再到中国一游,是希望戴维德一起去,因为听到他希望我能带他到中国一行。写信邀请他,回信使我伤感。他说老了,眼睛看不见,还是让米尔顿到中国后向他细说吧。高斯与戴维德都没到过中国,是中国的不幸。他俩那样关心中国,只听我和米尔顿说作不得准的。
戴维德没有孩子,但很宠爱朋友的孩子。他是个了不起的木匠,喜欢亲自设计、制造拼图玩具给孩子们。
這是淚花晶瑩的世界,然而是美麗的
Posted: 2006-02-15 20:06 |
8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小
中
大
经济学是学回来的不是读回来的
好些年前发表过一篇关于科学与艺术的文章,黄永玉很欣赏。该文大意说,今天的艺术家不容易或不可以教数百年前的。科学呢?今天的一个物理博士,大有资格教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顿等人,虽然天赋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计。新的科学知识,前人不知道,可教也。但今天的艺术大师,怎可以教三百多年前的仑布兰特或百多年前的塞尚怎样绘画呢?死者复生,昔日的艺术大师可与今天的交流、磋商和互相影响,但说到教仑布兰特就会见笑天下。
理由简单不过。艺术论风格,讲感情,重视个人的纯真表达。这些可以互相影响,但不可以教。可教的是技术,但昔日艺术大师,既为大师,当然掌握了当时所知的技术。就算今天的技术工具不同,又怎样?不要相信艺术工具今不如昔这种废话。除了一些制法失传的乐器——如提琴——一般的艺术工具皆今胜昔。学书法,今天的文房四宝远胜北宋,但有谁可以教米芾书法呢?说笑罢了。几年前在莫扎特的故居见到他昔日常用的钢琴,样子可怜,购唱碟而听其音,与今天的琴音相去甚远,很奇怪莫老兄作得出那样绝妙的音乐。今天有谁够胆教莫扎特音乐,请都站出来!
转谈经济吧。经济是一门科学,要遵守科学的方法,掌握个中理论可以解释世事。哲理上,经济与自然科学没有两样,不是表达感情的学问,与艺术很不相同。需要学吗?学校在,学子甚众。同样,学校也教艺术,学子也众。有趣的问题是,一个今天平庸的物理学家可以教昔日的伽利略而有余,而区区在下那样了不起,可否教二百多年前的斯密呢?一些雕虫小技——例如边际分析——是可以的,但这些是技术上的小节,与经济学的内容扯不上多大关系。你闭上眼睛,胡乱选一个现代曾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然后委任五个德高望重的专家投票,排列这诺奖得主与斯密,以经济学水平论高下,这位诺奖得主不容易获得一票。
幻想斯密死而复生,今天要拜我为师。新潮经济学我不懂,但二十世纪的以马歇尔为首的新古典传统,我还可以拿一百分。好了,明天早上斯密要上课,二百多年经济学发展他一无所知,我可以教他什么呢?我要怎样备课才对?
教自己认为掌握得最称意的需求定律吗?恐怕他回应:“需求定律我没有听过,但我写的《国富论》有哪一处违反了该定律呢?”教今天的学子认为我解释得最高明的成本概念吗?恐怕他回应:“是我发明的,为什么要教我?”真麻烦。好,就教他不可能知道的边际分析与等优曲线吧。殊不知教不到十多分钟,他睡着了!
无可奈何,我转为与斯密这位学生研讨,告诉他我证明了他的佃农理论是错了的。他点点头,说:“当时手头上的资料误导了我,否则我可以想出正确的分析。”最后还是交易费用引起他的兴趣,但半个小时后则是他教我。
斯密是二百多年前最伟大的经济学者,他不会看得懂今天方程式多于文字的经济学论著,也可能懒得学数,但对世事的洞察力与经济解释的感受,我要拜他为师。然而,斯氏当年没有受过经济学教育,有的是受到休姆等同辈的影响,算不上是学过经济理论。他读书多,观察入微,天赋超凡,日思夜想,就写下了我今天还要跪下来读的《国富论》。
李嘉图是个富有商人,没有学过经济学,是他之幸,但读过斯密的巨著。李氏自己的经济巨著,理论纵横,错的多,对的少,但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分析经济整体的大模型,经过后人多番修改我们今天还在用。经济作为一门有系统的科学,起自李嘉图。再跟着而来的米尔,智商冠于人类,也没有正规地学过经济,据说他只花六个星期就完工的巨著,思想来去纵横,做学生时我读之再三,叹为观止。
不要误会,我不是劝今天的学子不要读经济。我自己的经济学是学回来的。当年是个好学生,考试可以参加世界大赛。然而,当年学得的种种技术与理论,百分之九十以上今天不管用。得到多位高人亲传,我学得而又用得着的,是怎样看世界,怎样掌握理念,怎样判断轻重,与兴趣要向哪方面发展。复杂的理论学过很多,都用不着,用得着的都是简单的。如果天分比我高,你可以像科斯那样,完全不学复杂的理论。换言之,我从多位高人处学得的,主要是一套有系统的经济思维。这套系统起自斯密,要体会,不容易白纸黑字地教,大学的正规课程没有提及。
成都高小勇要出版一本文集,其中不少与经济有关,我见他读文学出身,没有学过经济,就想到“经济学需要学吗?”这个怪问题。小勇可能没有考虑过曲线是曲还是直,但奇怪地他显然掌握了那套有系统的经济思维。因此,他懂得怎样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世界。无师自通,编辑《经济学消息报》多年,小勇发掘了不少经济散文写得好的青年。三年来熟读了我书分三卷的《经济解释》,难道等于李嘉图读了斯密的《国富论》?不会那样厉害吧。
经济学需要学吗?很难说。说过了,我自己的经济学是学回来的。虽然用得着的只是其中一小点,而大有用场的那套有系统的经济思维,是师友在课堂之外有意或无意间提点,或磋商所得,正规的大学课程找不到。今天不能肯定的,是如果当年没有学过那么多复杂但今天不管用的理论,我可能达不到以简单理念来掌握那套系统的境界。
简单说一句,经济学是一套系统看世界。以正规的大学课程作为学习的准则,经济学可以不学而达,也可以学而不达。学而达之的奇怪地不多见。
這是淚花晶瑩的世界,然而是美麗的
Posted: 2006-02-16 20:37 |
9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小
中
大
最后一城
一个喜欢搞创作的人,到最后总要对自己有个交代。我很想知道自己在一项造诣上做到尽头会是怎样的。外人是否欣赏,历史评价如何,不能说毫不重要,但如果自己认为可以做得更好,却没有做,免不了耿耿于怀。这当然是指自己有兴趣的造诣,认为可以老老实实地走一程的。
上帝祝福。我这一辈的人平均寿命在70以上,可到60之后才作最后冲刺。昔日的经济学天才史密斯、李嘉图、米尔等人,壮年时写下了巨著,不再染指。就是19世纪末期的马歇尔也大略如是。人均寿命不到50岁,选择不多。今天呢?几位80多岁的师友还在搞他们的最后巨著。94岁的高斯的算盘打得太尽,看来是经济学的大损失。
我也打自己的算盘,于今回顾,算得准。让我在这里说说,好叫后起之秀——那些要搞创作的——能参考一下,数手指时懂得怎样算。先谈经济学吧。23岁才进大学读本科,赶呀赶,31岁博士,32岁发表《佃农理论》。之后7年发表了6篇今天还常被引用的文章。那是我在经济学上的创作全盛时期。跟着做了6年石油合约研究,可观,但是顾问工作,不能发表。1982年回港任教职,1983年发表《公司的合约本质》。之后到今天,比较重要的英语文章只有4篇,但中语文章不计其数。
回港任职后英语文章发表不多,惹来非议。批评的说我放弃了学术——他们自己没有说过半句可以传世的话,不知学术思想为何物——就连一个我自己提拔的学生也到处那样说!是时代的悲哀,也是学术的悲哀。能在国际名学报发表几篇文章不等于有学问,更不等于可以传世,但今天的次级大学就是鼓励这种无聊玩意。
忍气吞声,不是因为忘记了怎样写英语,而是可以在名学报发表的题材太多,又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远比需要碰运气的诺贝尔奖重要,加上《信报》林山木的鼓励,就决定学中文而动笔了。然而,那么多的好题材,想好了的,不能不处理。我于是决定在退休后以一本书的形式全部写出来。那是1980年代中期的决定了。
决定写这本书,空余时间在街头巷尾跑,涉及的行业不计其数。2000年,我终于因为古文物的研究而找到了为什么竞争市场会讨价还价的答案。那是1963年我向老师艾智仁提出的问题。他答不出,我或断或续地想了37年。
2000年底我决定完成那长篇论著。1989年开了头,写了大约2万字,因为母亲的病而停止。卷土重来,这次一口气写了31万字:书分三卷的《经济解释》。功臣是《苹果日报》。每星期一稿3000字,写了两年,其中深入的地方一个博士也要读几遍,但《苹果》照登无误。
这就是了。《经济解释》完工后我感到在这门学问上走到了尽头。要求续写宏观经济的不计其数,但我筋疲力尽,也认为在经济研究上不需要再对自己交代了。外人的评价重要吗?当时没有想过,但完工时自己很满意。后来知道国内的经济学子差不多必读,从电脑打印下来再影印的版本无数,可以传世的机会肯定,当然更开心了。
相比之下,我的第二项玩意——经济及其他中语散文——就不能给我类同的满足感。为期长达21年的千多篇文章——某程度每篇都是论文——不是开玩笑,而读者的数量与反应皆难以苛求。问题是没有最后冲刺这一着,对自己没有一个痛快的交代,就不能站起来仰天大笑了。
不容易明白为什么今天搞学术的转向写文章而不写书。写文章不容易有大冲刺的痛快感。可能因为人均寿命长了很多,而为了生计要对大学交代,对自己的交代就管不着了。想想吧。要整理自己的英语文章而出一本巨册结集,好几年了。半年前编排好了目录次序,还未有价捧场客也要寄订金来,但总是提不起劲亲自作最后的整理。整理发表了的文章,不是新创作,不会有一个痛快的满足感。
年多来重操摄影故技——第三项玩意——一口气凑够作品出版七本书。这些作品有自己满意的水平。问题是,虽然过程中有进步,总是觉得没有达到自己可以做到的尽头。另一方面,每本新出的摄影集给自己的满足感越来越少。午夜思回,老是想着从哪里来一个摄影大冲刺,给自己一个可以站起来大笑的交代。
奇迹终于出现了。我写过的九寨沟与黄龙之行,四天所到之处,无不尽善尽美。这使我放胆地把自己的本领全都搬出来。130帧作品既全面,变化也多,而最重要的光的运用更是得心应手。虽然事后觉得当时不应该那样珍惜胶卷(曝光只360次),或在珍珠滩的瀑布下应该多花半个小时,或在黄龙的绝妙雪景中不应该跑去观看众人皆赞的世界名景,但作品的整体分明是一个痛快的冲刺,不容易超越,达到了自己搞摄影艺术的一个尽头。
10年多来的第八本摄影集,最后一本,将起名为《光的艺术——印象摄影的个人结语》。快69岁了。还有时间,而我这个人不搞点创作不容易活下去。自己有兴趣的第四项造诣还没有搞好——那是书法。这最后一城奇怪地困难。八本摄影集只出版了四本,还有四本要下点心机编辑。英语文章结集可以同时处理。这些之后专心进攻这最后一城吧。两年来书法练习得少,但攻城之法却想出一些来。
困难是明确的:我可以轻易把学问拍进摄影中,但无法把学问写进书法去。这困难要解决。十多年窗下书法,不是技术问题,是思想问题。要静坐一段时期细想了。
這是淚花晶瑩的世界,然而是美麗的
Posted: 2006-02-16 20:39 |
10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小
中
大
二十多年来我第一次对中国审慎地悲观
最近收到高斯一封长信,使我感慨万千。响应我邀请他替我正在整理的英语文章结集写个序言,说:“关于你的要求,我当然高兴写这个序。惟一的困难是我工作慢,要给我很多时间,但为你写序是乐事。”
高斯94岁了。信中文理清晰,详尽地记得我的儿子和女儿的往事。他说容易疲倦,睡很多,健康还算好,但比不上米尔顿那样长春似的。
20多年前,高斯替我的老师艾智仁的文章结集写序,写得有口皆碑。一个典型的英国老学者,任何一方面看都具有英国的醉人文化传统:举止缓慢,彬彬有礼,思维细致,文采焕然,学富五车——在这些组合中下笔锋利,力达千钧。去年朋友们听到我的英语文章要结集,一致认为最适当写序的人不是我自己,而是高斯。我当然同意,但高斯当时92岁了,怎还可以提出这个要求呢?最近去信问好,顺便提及,他的答应使我喜出望外。
有了高斯写序,买这本结集的人可以单为这篇序而值回书价。目前我正在考虑邀请诺斯为该结集写个后记。搞新制度经济学的只有高斯和诺斯拿过诺贝尔奖,一前一后,我的文章在中间,读者要骂也不好意思骂出口吧。去年决定结集成书时,巴赛尔知道,立刻说我要他写什么都可以。但半年前他为了试新药而中计,病重,几近不起。目前脱离险境,如果过后可以动笔,要他多写个后记吧。德姆塞茨也病重。艾智仁身体还好,但我是他的正规学生,不知怎样开口才对。这些是当年搞新制度经济的朋友了。
高斯对中国有偏爱,认为中国人特别聪明。1980年的冬天,他约我到底特律会面,为的是要我回到香港工作,找机会向中国同胞介绍产权的经济分析。1982年港大有个空缺,高斯力促我申请,但后来以中文下笔,我要学写中文。效果是好是坏今天还没有定数。
名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高斯这次来信提到中国,写道:“中国将来的伟大成就我是没有疑问的——除非政府做出很愚蠢的事。政府常常做出愚蠢的事。话虽如此,有产权界定的共产主义会使中国政府继续朝着正确的方向走。”“民主”何物到今天还没有谁可以说得使我明白。“自由”较为清楚,而我为之写过一篇众人叫好,但自己忘记了把修改后的文稿寄给要发表的英语学报的文章(此文将于正在整理的结集出现)。“投票”最明确,虽然有多种不同的变化。分析过了,在某些情况下,投票可以节省交易费用。然而,在权利界定不够清楚的情况下,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投票往往弄巧反拙,甚至可以有灾难性的效果。
我认识的经济学者都同意以投票选择大有问题,虽然他们对投票范围的看法不一致。高斯和我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我们从交易费用的角度看世界,而投票的成败得失也是从这角度衡量。他比我年长25岁,经历丰富得多。事实上,1973年,以经济学天才知名天下的嘉素对我说,以他之见,高斯是1776年史密斯之后对经济体制认识得最深入的学者。
1910年生于英国,学术上一开头就走真实世界的路,高斯对昔日苏联与东欧的共产政制的发展了如指掌。他对列宁等人的论著读得深入,有些观点认同,而他竟然是那个主张产权界定、指出这界定是市场运作的先决条件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高斯显然认为,私产与市场的运作,与“共产主义”是没有冲突的。1969年,作为《法律经济学报》的主编,他把一位南斯拉夫共产党员寄来的文稿以排第一的重要位置发表。该文说的是近于上述的“没有冲突”的观点。戴维德当时认为该文不是那样重要,不应该排第一,问我怎样看。我说在某些交易费用的局限下,该文重要,但作者没有写出来,就不是那样重要了。
说过了,高斯对自己的思想是顽固的——差不多所有思想大师皆如是。高举私产与市场,但也认为“共产主义”的某方面的安排,可以节省交易(制度)费用。可惜老了,再没有机会与他挑灯畅谈,深入地了解他在这方面的思想细节。
佛利民常说我是世界上对中国改革最乐观的人。今天看,高斯是比我更为乐观了。不要管那些差不多是众所周知的、数之不尽的还存在于神州大地的弊端或弱点,但几个月前我在文章里提及,二十多年来我第一次对中国审慎地悲观。高斯不知道,他说的“除非中国政府做出很愚蠢的事”,今天是一浪一浪地出现了。
两年来,补贴农植大幅上升,最低工资大幅上升,推出反托拉斯法例,加强维护国营垄断,以管制借贷来宏观调控,等等,而保护劳工的诸多法例,早晚会促成工会林立,罢工频频。
一个经济发展得快的国家一定要走这些路线吗?不是的,神州大地五千年没有见过,这些玩意大部分是从西方抄过来的。可能是那些受到国家重视的海龟派的经济学子,数学有余但学问不足,对国家的不良影响吧。
岂止不良,简直是祸害。世界上不容易找到一个比我更关心中国农民及贫苦大众的经济学者,只是我研究的是真实世界的经济,知道上述的玩意历来效与愿违,长远地害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這是淚花晶瑩的世界,然而是美麗的
Posted: 2006-02-17 20:02 |
11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小
中
大
发生在深圳补鞋青年身上的故事
我要把这些补鞋的青年归纳入我对中国经济研究的一部分是有两个原因的:第一,他们年轻,大约在16岁至20岁之间而人数又相当多触发了我的好奇心。第二,补鞋不是擦鞋,不是几个小时就能学会的服务。当然,补鞋算不上是一门高深的专业,但它总算是一技之长,是一种要花时间学习才能争取到的知识资产。在计划经济制度中,知识投资一向都乏善可陈。但这些在街头补鞋的青年显然是不需政府资助而自己投资的;我想,这种难得而重要的现象,是值得研究的吧。
几年前,我在深圳访问了一对补鞋的男女。据他们说,在中国各地街头以补鞋为业的青年大部分来自浙江省的黄岩县。这个县以针织工艺驰名,很多孩子从小就掌握家传的针织技巧。自1980年后,中国比较开放了,离开家乡出去闯天下比较自由。另一方面,在县里操农业工作的时间就不多,而其他的粗活,每月所能赚到的只不过是人民币20元至40元。所以,黄岩县的长辈就想出一个主意教孩子们学补鞋,然后让他们离开家乡到处赚钱,帮补家计。
有了针织根底的孩子,学补鞋要6个月;没有根底的要学1年。补鞋的主要工具是一部可以手提的车机。这车机最初售价是人民币100元,但后来买的人多,产量增加,成本下降,价值就跌至70元。黄岩县的青年学了一技之长后就带备了车机及其他小工具远离家乡去谋生。据说,远在黑龙江或新疆一带,也有他们的踪迹。
补鞋的青年在深圳的收入听说比其他地方好,但到那里的手续办起来比较困难,而近年来批准的机会更少了。在深圳补鞋的收入每月大约是人民币300元,这比乡间的收入高出大约8倍。除了食宿衣着费用(每月约100元),材料及杂费(每月50元),还有就是工商局及居委会每天都会派员来收费。收费起初每天5角,现已升至每天一元五角了。比对之下,这是一项很大的征收费了。没有资本家的“剥削”,却来了一些比马克思笔下的资本家还要厉害的征收“机构”,是目前中国制度改革下的讽刺。
除了一切费用开销,每个补鞋青年每月可寄大约80元至100元回家。据说,黄岩县有很多新建的房屋是靠这些青年资助的,为了证实这一点,我本想到黄岩县走一趟,但因事忙作罢。
补鞋的青年尤其是那些少女,由于年纪太小,家长们要他们成群结伴才可离乡远行。在广州或深圳,他们前呼后拥、互相照顾。其中有表哥表妹的都同操这个行业。我在深圳访问的那个少女,是与五个女同伴一起租一个房间住的。除了雨天外,她们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7时至下午6时。她们吃的午饭是些粗饼或面包,而晚饭也是仅可充饥的面食而已。她们蓬头垢面,留下烈日与尘沙侵蚀过的痕迹,手皮粗厚,四肢擦伤的地方不计其数,反映街头干粗活并不好过。但她们坚持说比以前快乐得多,显出敬业乐业的精神,令我深感佩服。
在深圳补鞋的主要季节是冬天。夏天的凉鞋是补不了的。所以,炎夏快来时,补鞋的青年纷纷回乡,帮着做农村收割的繁忙工作。
中国采取比较自由的经济政策后,补鞋行业随之而兴。上述是其中补鞋青年男女一个故事的大略。但故事的含义远比故事的本身重要。
我一向认为中国人的先天智慧及刻苦耐劳的本领决不亚于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然而,无论是学术的成就、生活的水平……中国的表现实在使中国人无地自容。说什么因为人口太多、资源短缺,其实都是一些毫无实证的借口,老早给香港及日本的例子推翻了。大约一年前,史丹福大学的胡佛学院一位很负盛名的高级研究员,从美国到香港来搜集资料约我会面,为的是要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美洲、欧洲、东南亚各地,中国人都能出人头地,成就屡见经传,但偏偏在中国本土却是那样没出息?”这问题似深实浅,我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不是制度是什么?”浅的答案往往有深的含义。补鞋少女的故事不仅证实了我们的观点,而且那“证实”足以令人震惊。试想:单是让这些青年有一点走动的自由、一点择业的自由,他们的收入在几个月之间就增加了8倍!这是翻三番,不是翻两番。
两年多前我发表了一篇题为《与木匠一席谈的联想》的文章,指出从大陆偷渡来港的青年,有了自由,学到了一门木工的技艺,几年之间收入激增24倍。我又指出,不管我们用什么因素来为这升幅打折扣,余下来的增长率还是十分惊人。补鞋少女的故事,证明了收入激增不一定是要跑来香港才可能办到的。
我在其他文章里也曾指出,在中国的制度改革下,国民总收入的迅速增长,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计划经济制度的劣迹,史无先例,稍加改革,收入增长以倍数计不足为奇。中国近几年来每年百分之十强的增长率,从乐观的角度看足以雀跃,但从悲观的角度看,却反映出制度改革之不足。说什么“过热”、“过速”,要缓慢下来,实在有点“口出大言”,因为这些说法通常是用以描述一个经济发达国家的现象。
补鞋少女在几个月间收入增加8倍,是否例外,难以肯定。但究竟多少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收入的激增是自由发展及劳力私产化的效果。为什么中国几十年来高举着为人民谋福利之旗,却一直没想到自由发展能带来的好处?以中国人的智慧,为什么连这样浅的道理都没想到?要把大地主、资本家清算、杀头,是一回事,但中国的青年又犯了什么罪呢?这些问题,令人思之惘然。
我曾提到,作为一项知识投资,补鞋的确没有什么了不起,但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补鞋青年毕竟是下了注,作了投资(得到了一门专业,算是人才,我们要问:为什么这些青年(或他们的父母)要到近几年才在知识投资上打主意?答案也是浅显之极,经济开放,使他们看到知识投资有利可图,于是很快就作了决策。比较深入一点的经济学解释,就是自由择业意味着人力资源是私产,加上产品可在市场出售,收入可独享,知识投资就增加了。
中国在文革期间把知识破坏殆尽,以致目前人才短缺的难以形容,这点,中国的执政者是知道的。然而,可能还不知道,劳力一旦变为私产,知识投资就一日千里!劳力资产是这样,其他资产也是如此。令人惋惜的还是墨守成规,坚持其他资产应为国有。另—方面,劳力资产的知识投资,是会严重地受到其他合作的资产之一“非私有”的不利影响。假若中国把其他资产像补鞋青年的劳力一样,界定为私有,知识投资会更加彰显。这是可以断言的。
一年多前,—份杂志访问我,言谈间使我想起而且提到孩童时代在中国抗战期间的不幸遭遇,我还因此谈到,1986年在芝加哥大学一次高手云集的聚会中,我应邀作农业经济的主讲。当时我走到台上,战战兢兢地打开文稿正要朗读时,突然间想起早年在广西农村结交的但早已不知下落的小朋友,我把文稿推开,说:“我今天能站在这里是很荣幸的。但我要你们知道,当你们在亚洲的农村里看到茅舍前那些烂泥地上打滚的孩子,我曾经是其中一个。假若他们有我的机会,他们今天也可能站在这里的。”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听到了补鞋少女的故事,想起40多年前在中国结交的朋友,知道他们所缺少的只不过是他们应有的一点机会,我不能不站起来,老老实实地为中国的青年说几句话。
這是淚花晶瑩的世界,然而是美麗的
Posted: 2006-02-17 20:04 |
12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小
中
大
怎样写传世文章
本来打算以《怎样写传世文章》为题,恐怕读者问:你懂得怎样写,为什么不多写几篇给我看?是重要的问题。写文章当然不是为了传世:下笔时难以肯定,只为传世就不用动笔了。但说文章传不传世对作者毫不重要,无关痛痒,却是谎话。
区区在下,世俗人也,希望自己的文章可以传世。说到世俗之见,古时的圣贤与我差不多。苏东坡写《赤壁赋》,自知可传世,恐怕有政治问题,不敢示人,但邻居听到他晚晚
朗诵。王勃写《滕王阁序》,厉害不是王勃,而是不服气的新阁主阎公。后者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站起来说:“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朋友,如果你有阎公的判断功力,拿几个诺贝尔奖不会是大问题吧。
是说笑,但笑话有真理。我恨不得当年自己有今天的判断力。这是指学术文章,不敢多说其他。要说的是任何人对任何作品的传世机会有一级的判断,占了一个大甜头。单是收藏艺术作品,顶级的传世判断者可以发达。如果70年前看上塞尚的画,小小投资,30年前可以退休。十多年前我和朋友研讨替一个基金收藏现代中国画家的作品,选6个,中4个。这是说,在今天画价急升的情况下,我们选的4个的画价升幅高于平均升幅,2个低于平均升幅。很可能是幸运,因为今天升幅最高的曾经跌得焦头烂额。
个人对经济文章的判断,似乎比对艺术作品高一点。1970年代初期美国某些好事之徒创办了文章引用指数,是好是坏应该是唯一的量度文章传世的指数了。有不可靠的例外。大错特错的文章可能因为荒谬而被引用多次;做学报编辑写文章会多被引用(被擦鞋也);博士生多的教授会有多学生引用的着数;毫无创意的概括性文章(survey article)引用次数较多。这些“不可靠”的因素不能持久,所以我认为引用次数之外还要加上历久不衰的准则。行内的朋友认为一篇文章在国际上被引用50次以上,算是小经典,有点传世味道。这方面我要加上30年不衰。二者合并不容易,因为绝大部分的经济文章不容易被引用三几次,而过了十年八载一般没有人记得。
最近朋友提供的关于我的英语文章的引用次数资料,竟然有七篇达到上述的二者合并的准则。计算机打出来的SNS CHEUNG,加上文章发表的学报与年份正确,错不了,可惜有时S CHEUNG也是区区在下,没有算进去(引用次数可能因而算少了1/4)。该七篇的发表时间与引用次数如下:
(一)《佃农理论》(书),1969年,引用240次。
(二)《合约结构与非私产理论》,1970年,169次。
(三)《公司的合约性质》,1983年,136次。
(四)《合约的选择》,1969年,89次。
(五)《蜜蜂的神话》,1973年,68次。
(六)《私产制度与佃农分成》,1968年,67次。
(七)《价格管制理论》,1974年,61次。
我的英语文章不多,而正规地为学报写的更少。从后者看,依照上述的被引用50次加30年不衰的准则,我大约有一半考及格。格外用心写的有三分之二及格,而在上述的七加一的8篇中,有4篇在完稿时就知道有机会传世。那是“三”、“五”、“七”与“加一”(1998年底发表的《交易费用的范畴》目前只被引用19次)。这可见我对经济文章的判断比对艺术作品的判断可靠得多。
给后学的提供一些线索吧。
(一)从传世的角度看,一百篇文章每篇被引用一次,加起来一百次,远不及只一篇被引用二十次来得重要。
(二)只要学报能被多间大学图书馆收藏,学报名头的或大或小不重要。大名比小名较早被人引用,大约早两年,只此而已。还有,评审与不评审毫不重要。上述的文章没有一篇经过正规评审,就是1969年出版的《佃农理论》那本书,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只看一章就决定出版了。理由很简单,如果评审员懂得写传世文章,不会有时间评审。
(三)文章清楚重要。《蜜蜂的神话》以清楚取胜。如果当年写《价格管制理论》能多花半年时间,写得一清二楚,今天的引用次数可能超过二百。《合约结构》也写得不够清楚。如果清楚一点,其思想不会常被人借用而不提到我。(今天盛行的incomplete contract、implicit contract等话题,皆出自该文。不是说他人抄袭,而是他人读了,联想到些什么,认为是自己的新意,不需要提到我,跟着的后起不会知道出处。)
(四)传世文章要有点新意。新意容易,发展新意困难。有了一点新意,认为有可乘之机,就要不断榨取,尽量把小小新意一般化。有时为了一小点新意,要想好几年才动笔。不这样做,只简短地提出新意,光彩的是发展你的新意的人。今天盛行的效率工资理论(efficiency wage theory),其重点与我在1976年发表的关于座位票价偏低的一个论点一样。但当时不认为重要,只三几句就带过了,走了宝。
(五)趣味性非常重要。要推广一点新意,务求一般化,途中要不断地向“过瘾”方面想。示范例子永远选生动精彩的。《蜜蜂的神话》的中心例子起于米德,重复这例子的文章无数。我再重复,因为这例子过瘾,传世是我而非前人。我只证明该例子错了,写得清楚,没有其他重要的贡献。如果不是蜜蜂与苹果,类同的证明不会有作为
這是淚花晶瑩的世界,然而是美麗的
Posted: 2006-02-18 20:55 |
13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小
中
大
管制言论对思想有损害吗
这些日子国内对言论的管制似乎提升了。不少报导这样说,虽然自己的文章在国内是这边封,那边开,依然故我,没有明显的“增管”迹象。管制言论不是中国独有,就是国际城市如新加坡也管得紧。另一方面,我明白北京为何担心,要管。
不看电脑,但同学们看的多,网页的内容时有所闻。我的文章有很多网站转载。同学说,香港网页的回应,是把我的文章研讨,客观的。国内的回应是另一回事:有些蛮不讲理,有些人身攻击,有些以专家自居,而最令我担心的是推理没有分寸。个人无所谓。有些朋友说网上客一般比较激动,容易乱来,另一些说国内的文化一般有这样的倾向,不限于网上客。这样,北京担心言论自由可以理解:一个人口那么多的国家,背境复杂,吵起来可以引起动乱。这是判断,我不懂,也管不了。
我懂的是开放改革了那么多年,勤奋好学的青年无数,但在国际学术上有分量的,神州产出不多。从人口比率算,少得可怜,我十多年前的乐观推断是错了的!不久前听到几位行内朋友说,美国的顶级经济研究院开始减收(甚至不收)中国学生,不是因为后者考试成绩不好──其实好得很──而是写论文思想枯乾,一般没有创意。据说其他学系也有类同的情况。
看官须知,美国的研究院历来不大重视考试成绩,但非常重视论文的创意思维。换言之,论文没有看头,就被认为前途有限也。不好意思在这里陈述美国朋友对中国研究生的负面评价,只能说在顶级学府中这评价之低,令人尴尬。
中国人的天赋不是这样的。虽然香港的大学教不出师级人物,但从香港到外地求学,杀出重围的我可以算十多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以人口比率算,香港土产的师级学者高于新加坡、韩国等地方。
没有作过统计,但一般的观察,是言论的自由度与产出师级学者的概率是正数联系的。当然,出得起钱求学有助,但言论自由这因素相当明显,有很大的决定性。
是不容易理解的问题。今天国内的所有自然科学绝对自由。商科的自由也绝对,经济学的自由,只要不批评马克思,也相当。不自由的是宗教、政治,大肆批评官员、国企等。与学术或思想扯不上关系的我不是专家,不管,但近来我想,看来与学术思想扯不上关系的言论不自由,显然影响了学术思想的发展。这是个严重问题,因为严格地说,一个学术师级人物贫乏的国家,不容易打进先进之邦。昔日小小的大英帝国,雄视天下,归根究底,是他们盛产思想家。
北京当局当然希望中国将来的知识高人云集,但在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中,为了管治要管制某些言论也不难理解。网上客的言论意识,国内的与香港的有那么大的区别,是否因为前者感到言论不自由,要在网上发泄一下呢?不少人说日本仔没有创意,应该不对,但老生就是这样常谈了。没有听过老外说中国人没有创意。中国的传统文化,择其善者,深不可测,把老外吓得要命。
中国今天的经济发展,老外屡次以“惊人”来形容,但学子的成就,他们只能客气地不敢恭维。从文明的角度看,一正一负,二者相加近于零。这是违反了中国的传统智慧。我衷心希望北京能委任专家,慎重考虑,划清言论要管的界线。这是为学子请命了。
這是淚花晶瑩的世界,然而是美麗的
Posted: 2006-02-18 20:58 |
14 楼
«
1
2
3
»
Pages: ( 1/3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快速跳至
|- 哇啦哇啦 Discuss & Talk aloud
|- 影音讨论 All about Movie & Music
|- 寻片/补种区
|- 美丽贴图 Beauty Corner
|- 动漫游乐园 Comic & Game Playground
|- 科学人文 Scientific & Humanistic Cultures
|- 电脑全方位 Computer Guide
|- 大话体育 Sports
|- 福利版
|- 经济频道 Finance Channel
|- 觉是·绳舞
>> ::「天黑请闭眼」游戏::Mafia Game::
|- [游戏四十一]疯狂动物城
|- 「天黑请闭眼」游戏 Mafia Game
|- 神族议会
|- 它山之石 Variants of Mafia Rules
|- 为了忘却的纪念 Memory for Forgetting
|- 魔戒前传[狗狗版杀回顾系列之试杀局]
|- [游戏三十九]神探狄仁杰
|- [游戏三十八]鸿门宴
|- 游戏三十七「让子弹飞」
|- [游戏四十]三体
>> ::侦探剧场::Mystery Theater::
|- 侦探剧筹备处
|- 侦探剧十五
|- 后台
|- 剧库 Dramas Collection
|- 侦探剧十《蚁弑》
|- 侦探剧二「白衣」Drama II
|- 侦探剧五「山乡疑云」Drama V
|- 侦探剧一「黑天使」 Drama I "The Darken Angel"
>> ::战略游戏::Strategy Games::
|- 「权力游戏:冰与火之歌」战略游戏 A Game of Throne: A Song of Ice and Fire
|- 「强权外交」游戏 Diplomacy
|- 俱往矣 All are Gone
>> ::论坛公告与站务::Announcement & Management::
|- 站务管理 Suggestions and Feedback
狗狗静电BBS - wwW.DoGGiEhoMe.CoM
»
科学人文 Scientific & Humanistic Cultures
沪ICP备05008186号
Powered by
PHPWind
Styled by Magi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