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觉觉,我又来蹭楼了~~~
《此间的少年》从去年听说这个片以后,我就开始找片源。奈何伊的反盗版实在强大,找到导演的熟人,同是北大导演系毕业的朋友问了好几次,都没能搞定……
4月回国,又刚好错过它短暂的大学巡映。
半年就这样过去了,等我快要不想它的时候,终于在pps上看见了它。
看完以后想,也许是天意要我在这个时候才看到它吧。
看片花时候那种逝去的青春忽然觉醒的冲动已经褪去,那些文艺腔的附加期待都磨灭在最近无数无数的生活琐事里。
这件事情,回归了它的本象——只是看一部电影,不再是一场对大学时代的祭奠礼。
于是,看的时候没有关掉灯,也没有屏息凝神,甚至后来都没有窗口最大化,还在一心多用地忙着别的事情。
幸好如此,不然,也许会很失望很失望的吧。
我不介意它制作上的粗糙。
期望中,这是一部本色而鲜活的电影。在某些地方会爆发出直指人心的灵气,值得让人忽略一切技巧问题,不饰雕琢只有更显得可爱。
就好像青春本身——大学校园里的某个女孩,五官不完美妆容不精致,但一双眼睛闪闪发亮,足以在擦肩而过的一瞬让少年心动。
可我并没有邂逅这样的心动。
在我看来,无论是电影的整体节奏和细节处理都不够抓人。比较好看的部分基本建立在原著的
情节上,没有属于电影这种
表现形式的升华。
所有的镜头以一种均匀的速度流过去,过去了就过去了,没有什么沉淀下来,也没有掀起波澜起伏。
大概生活本来就不是那么戏剧化,而这部电影只是在描述生活吧?
可惜,即使它白描了生活,我仍然没有被打动。
只好解释为我的大学时代已经过去太多年。记忆经过筛选又掺入想像,早就比电影更脱离实际。
但我还是忍不住抱怨,这是一部旁白何其之多的电影。
在我有限的经验里,好像还没有看过哪一部比之更象广播剧的电影。算上电视剧的话,也只有《红雷梦》可出其右。
杨康和穆念慈的故事,几乎一路伴随着穆念慈读日记的声音。还有一些时候,旁白和对白并行,我觉得很吵。
因为这是一个很安静的故事啊——多少千言万语,全都说不出,说不出,说不出。
总觉得,穆念慈心里无边无际伸向世界尽头的空阔寂寥荒凉;连接着她和杨康的钢丝骤然绷断以后产生的收缩力和随之而来的轻松感觉,都可以有比画外音更好的表现方式。
不过,演员还是不错的。——虽然在某一瞬间我觉得他们看起来有些偏大,觉得我读大学的时候还要更小些。但仔细想想,这应该是记忆被自恋情绪左右以后产生的错觉。
几个男生和穆念慈都挺符合我的想像。
期待过黄蓉会更俏更活一些。至于康敏,文科院系大姐的形象在我脑中缺少真实世界的参照,也许就是这样的吧。
除此之外,片尾的《转身之间》也很好听。
[ 此贴被折光暗语在2011-05-22 07:5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