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浅析电影《迷墙》的段落转换技巧 作者:Kruiser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觉是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77
发帖: 2000
威望: 1725 点
金钱: 14601 静电币
支持度: 11466 点
在线时间:243(小时)
注册时间:2005-02-22
最后登录:2010-07-22

 浅析电影《迷墙》的段落转换技巧 作者:Kruiser







此乃小生《剧本分析》课之结课论文,盖因喜好欧美音乐,遂选取迷墙为分析客体,切入点则置放在段落转换之上,实则贯彻全片。抒写拙文中常顿笔沉浸于音乐,几度搁浅,终因导师催促,添加几笔定稿,于是造成现在遗憾之文,望诸位使劲拍砖,余欣喜备至ing~~







(一)、简介及概述:

【影片名称】:The Wall(迷墙)

【导  演】: Alan Parker艾伦.派克

【领衔主演】: Bob Geldof(爱尔兰歌星)扮演Pink

【影片类别】: 音乐电影

【编   剧】: Roger Waters

【动画导演】: Gerald Scarfe

【制   片】: Alan Marshall

【执行制片】: Stephen O’ Rourke

【摄   影】: Peter Biziou B.S.C.

【音   乐】: Roger Waters David Gilmour James Guthrie

【乐队成员】: Roger Waters、David Gilmour、Nick Mason 和Richard Wright

【影片长度】: 93mins

【对白语言】: 无对白

【出品公司】: Metro Goldwyn Mayer米高梅

【出品时间】: 1982年

【出产地区】: 英国

Pink Floyd乐队同导演Alan Parker(艾伦.派克)合作在1982年拍摄了一部影响深刻且引起广泛争议的以该乐队同名专辑为蓝本的探索电影《The Wall》(迷墙),片中没有一句对白,取而代之的是该乐队精心创作的迷幻摇滚乐歌曲,完全以画面结合歌曲来阐释了一个叫Pink Floyd的男孩,幼年时二次大战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他在母亲的过分呵护下长大,始终于着意气消沉的生活,最终开始吸毒,陷入疯狂状态。

该乐队的同名专辑《The Wall》其实是Pink Floyd两位乐队成员真实生活的写照。Pink童年的遭遇同Roger Waters相象。Roger是《The Wall》的最主要的创作者,他的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他在这张专辑中倾注了对父亲的感情,以及失去父亲后的孤独感。Pink成年后的生活则基本上是原主唱Syd Barret的写照。Roger Waters、David Gilmour、nick Mason和Richard Wright四人将这些生命的故事组合在一起,最终创作出了神秘的有关男性精神世界幻觉之旅的探索电影——The Wall(迷墙)。而影片导演则是著名英国导演阿伦•帕克,他的影片向来以题材敏感、尖锐著称,在本片中,他对场景的支配和调动出神入化,令本片成为音乐片中的经典之作。

在长达93分钟的放映过程中,整部电影没有出现一句对白,也毫无任何贯穿全面的情节线索可言。只是不断的切换画面,在一个一个镜头中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者意图传输的精神意识。画面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部影片独具魅力,两条平行运行的情绪线强烈而深刻的剖析了意识的各个层面与思维的各类形式,体现了人物的复杂情感,让人印象深刻。

影片按照先后顺序可以划分为几个段落并拟小标题如下以利分析:1、序章;2、受伤的青年;3、缺失父爱的童年;4、被腐朽的教育制度桎梏着的少年;5、失败的婚姻与女性角色的错误认知; 6、混乱颠狂的高峰 7、荒野;8、腐烂式的蜕变9、毁灭迷墙;10、尾声

序章:0-5分钟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对准公寓大楼内的过道,这个1分40秒的长镜头,最终隐黑并淡出红色手写体字幕,字幕的背景声音始终是战场上的爆炸声,字幕过后,在黑色的背景中,PINK的父亲划亮火柴、点灯、点烟;沉思、擦枪……逐渐地油灯的光亮叠画为烈日下大地的大全景,地平线的远端小Pink远远跑来。再切到Pink住所,给手表特写并移至整个手臂直到手里的烟头,再推到景深处的眼睛,给大特写。切清洁工,吸尘器;打扫,准备打开Pink所在房间进行清洁,敲门不应后掏出钥匙开门但房门被Pink用铁链在房中锁着,同时切Pink呆呆地盯着电视,交替切换清洁工开Pink房门并使劲推搡房门并利用动作的相似性切到大群青年人推倒铁栅栏门的镜头。于是成功转换至第二场――受伤的青年。

影片的第一段讲述性音乐:When the Tigers Broke Free,Part I在画面是Pink父亲的小段落中随之展开,二次世界大战时Pink父亲所在的军队(英军)被德国虎式坦克部队围困,而牺牲。炮火声和合唱队的低吟声不由得让人感到庄严肃穆和战场的浓郁气氛。该段是交待其父亲死亡原因的段落,其出现在序章中也是为第二章中受伤的青年人和战场上伤亡的士兵的对比埋下了伏笔。

(二)、评述段落转换技巧:

受伤的青年:5-8分钟

敲门声和晃动的房门在Pink的脑海中幻化成无数冲破锁链奔逃的青年人;对比蒙太奇在该章中起到了极大的隐喻作用:Pink父亲所在军队的年轻战士们在冲锋而被地方压制;都市青年被警察搜身、殴打、逮捕;年轻战士们倒在枪林弹雨中;都市青年们也纷纷倒在地上,流血。同时配以影片的第2段讲述音乐:In the Flesh?;此后是父亲被敌军炸死的经过。切入妈妈在家中睡椅上午休,摇镜头景深处是躺在婴儿车中的Pink;切入战斗结束后的凌乱而血腥的战场,哀鸿遍野。

第3段苍凉而悲壮的描述性音乐(《the thin ice》)是伴随着清理战场的画面而展开的。战斗结束后幸存的士兵们列队在阴霾下前进的画面也相当精致;“面具”的形象也第一次出现(战场上一位受伤的战士,面部和头部裹满绷带,只露出两个眼睛,这一形象在之后多处出现并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切入现实中Pink杂乱的房间,推镜头从门口直推至Pink的床,途中散乱的书报页、正在播放动画片的电视机等;摇推至卧室外的游泳池。在本段落中,有一组镜头是PINK跌入游泳池,游泳池水由蓝变红,PINK竭力挣扎,在这一场外化PINK内心挣扎的戏里,在1分8秒的时间内共计使用了34个镜头,快速的剪辑让人感到眩目而迷乱、震撼。该段落首次向观众外化呈现出父亲的死对Pink心理的巨大影响。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影片便逐层展开用音乐和一段带有纪实风格的影像告诉观众,童年的小Pink是如何产生心理阴影的。

缺失父爱的童年:8-11分钟

教堂中。Pink童年。妈妈在做祈祷并哭泣,Pink玩飞机模型。父亲墓碑;母子二人路经游乐场,Pink看见许多孩子和他们的父亲在玩耍,希望自己的父亲能陪自己。第4段描述性音乐(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I)萦绕在画面之内,该段的主题是父亲――英国皇家燧发枪团军官,二战中献出生命。游乐园一场的影像风格最平实、最朴素、最接近生活,也是在此第一次出现了对话(小PINK与别人父亲的对话),也为此他获得了短暂的快乐。父权的倒塌和父爱的缺失成为PINK童年最深的创痛,此种创通将伴随PINK的一生,事实上也是,父亲的形象在影片中反复出现。

第5段描述性音乐(When the Tigers Broke Free(II))是出现在小Pink回家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一场。偶然发现父亲遗物-军服,并穿起来,照镜子幻化父亲形象。得知自己父亲已经死亡。拿起父亲遗留下的子弹。心理创痛初步建立。

  随着歌词最后一句:“They were all left behind, Most of them dead, the rest of them dying; And that's how the High Command took my daddy from me. ”的结束,场景突然又转回到之前婴儿车一场,目的是要对童年这一段落进行一次总结,并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不仅仅是士兵,还包括他们的后代。

飞起到空中的白鸽画面过渡为第一个动画段落。飞翔的白鸽化作动画中被毁灭的白鸽,战争的阴影笼罩城市。老鹰、轰炸机、十字架、怪兽、被摧毁的城市、头戴防毒面具的变形怪人、骷髅、军服、鲜血、爆炸、撕裂的米字旗等,种种动画形象层叠出现、错落幻化,形成多重的意义表达和交织。实际上,这一段动画的表意相当简单而直白,直指战争阴影下遭受摧残的人,而用扭曲了的和不断变幻的动画形象更加触目惊心地告诉观众,罪恶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吞噬一切美好事物的。如果此段中继续沿用传统的战争和流血的场面,便于之前段落重复,而且不能提升主旨,用动画表现战争的残酷对于视听一代的观众比真正的断壁残垣和血肉模糊更具冲击力。而同时第6段描述性音乐起:Goodbye,Blue Sky暗喻蓝天不再有,即Pink――白鸽,不再有蓝天,因为发现自己没有父爱。而导致父爱缺失的则是战争(影片抨击的目标之一)。

    提升主旨并且顺利开启下一段落与导演所采用的动画表达方式,这在表现纯意识方面可谓相得益彰,另外也为下一场已经存在心理创伤的Pink少年时期的开场作足了铺垫。

被腐朽的教育制度桎梏着的少年:11-28分钟

Pink和三个同龄孩子到铁轨附近玩耍,将父亲遗物-子弹――放入火车路经的铁轨上,第一次感受到子弹爆炸的声响和威力。而哄哄驶过的列车上满载的却是孩子,而Pink却只能看见众多孩子的手臂,和戴着面具的孩子脸。这一段落的开篇,用火车满载孩子而自然转入超现实与现实交替出现的PINK眼中的教育制度一场中。

第7段描述性音乐(The Happiest Days Of Our Lives)开启了这一段落,阴暗的隧道、笼罩的迷雾、紧闭窗帘的教师办公室、阴森的学校走廊、简朴刻板的教室;PINK回忆了一个带给他极大创痛的事件──在课堂上,教师公然嘲笑他写作的诗歌,并用教鞭抽打Pink手。第二次创伤――“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老师却带给了自己另外一种伤痛。

第8段描述性音乐: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II)接起,这一段的歌中鲜明的表达了如下观点:“我们不需要教育,我们不需要思想被控制。”在Pink的想象的超现实世界里的传送带、墙、绞肉机等等都显示了当下教育制度的冰冷、不尽人情、可怕和残酷。影片用最极端的表达方式:封闭空间内,孩子们排队毫无生气的行进在砖墙搭建的迷宫内行进,而最终进入了绞肉机,不断穿插教师嘲笑Pink做诗的嘴脸。在音乐间奏部分,自觉了的孩子们,捣毁教室和学校,让人热血沸腾。

失败的婚姻与女性的角色的错误认知:28-38分钟

Pink的感情出现危机,其中不断插入Pink对自己恋人相识到相恋等时期的甜蜜回忆并与现实的冷酷产生强烈的反差。PINK充满性冲动的青春期,感情危机、婚姻失败的青年时期交替出现,因为性而产生的焦虑充斥着精神和肉身,久久萦绕,挥之不去,在PINK眼中,男女关系相当危险。

当影片交代妈妈如何过分呵护少年时期的Pink时,第9段描述性音乐:Mother起,间奏阶段起,开始描述自己的婚姻生活,其实这便是对妈妈和妻子的对比,心理年龄极不成熟的Pink,错把自己的爱情同对妈妈的爱等同起来。同时影片也告诉观众Pink的妻子是如何同别人在一起的。在Pink心中,妻子和妈妈这两个女性没有区别。他不知道如何对待妻子,当失去妻子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似乎缺失的是一种母爱,使得最后对于爱情的挽救都丧失掉了。

爱情这场向下一场的转场同样运用了动画的方式实现,由拉镜头,随后黑屏,出现两朵花的动画段落。众所周知,花朵是植物的生殖器,而此时,动画导演借用植物生殖器加以形象变幻而象征男女生殖器;两朵花互相逗引,背景音乐诡秘异常。动画的形象由花变成骷髅,最终女性生殖器将男性生殖器击碎吞噬,男性成为牺牲品。

混乱颠狂的高峰:38-59:

动画段落再次成功实现主题转换,迅速崛起的高楼大厦、重叠堆放的电器、汽车、大地上筑起的迷墙等再一次将迷墙的形象直接显示给观众。迷墙毁灭了一切,鲜花、爱情、信仰等等。第10和11段描述性音乐:What Shall We Do Now? 和Empty Spaces 主要是说明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对青年人的侵蚀。动画的声色犬马依次变换而最终化做榔头,接入镜头中,暴徒敲碎商店橱窗,众人哄抢商品,被警察逮捕,但混乱的现场,仍然有老太太抢了商店物品。

第12段描述性音乐:Young lust,画面是几个女子闯入摇滚乐队的表演后台,色诱看守并且同乐队成员狂欢作乐。糜烂的生活侵入了一代青年人。本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对Pink来说,仍然是遥远而无力的。Pink对于纵情酒色的生活根本没有兴趣,在自己房间里,他对金发女郎视若无睹,无论女子怎样勾引,他都不动神色。双眼只有电视机里的战争影片,缺失了父爱而导致的心理创痛令Pink无法从泥沼中自拔。

第13段描述性音乐:One Of My Turns。画面是女子不断吮吸Pink指头,但Pink始终不动情,这首歌曲非常特别,A、B两段的音乐情绪截然不同,A段相当平静和舒缓,但藏着隐隐地激变因素,缓慢而诡异的唱腔预示着马上会发生些什么,而B段由一声半秒左右的擦声开启,于是精神崩溃而导致行为暴虐的Pink开始肆意地毁坏,最终PINK疯狂的砸烂了自己房间的所有物品。

第14段描述性音乐:Don’t Leave Me Now。同时,有两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镜头,其一,Pink受伤手滴出的血,以高速摄影加特写表现;其二,受伤后PINK坐在椅子上的超现实段落,镜头慢慢拉起,PINK的房间失去正常的比例,Pink被压缩在画面的一角,更显孤独和渺小。在灰白色的墙的另一角,自己前妻的影子向看电视的Pink走去,在快接近Pink的时候,忽然前妻影子化为一只噬人花-蛇-飞龙-生殖器状的花朵,同时叠出妻子偷情的片段。第15段描述性音乐: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III)响起的时候,是Pink思维最为混乱的时候,过去的种种层层浮现:恋爱时期的接吻、战火和战场、暴动的青年人、糜烂的女性、凶恶的教师、前妻对自己的诘问、别的孩子的父亲对自己的拒绝、蛆虫的蠕动、父亲被炸死、妻子偷情等等,而这些过去的种种阴霾最终化作一道阴冷的墙。第16段描述性音乐:Goodbye Cruel World和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 Pink贴身感受墙的并试图寻找到墙上的缝隙。并且,Pink希望自己有所改变。

荒野:59-66分钟

随后出现超现实段落并且第17段描述性音乐:Nobody Home。先是Pink在看电视,而节目几乎全是和战争有关的新闻或者电影。于是自然转入一个超现实段落――荒野里,PINK坐在沙发上,对面是电视机,旁边是一盏台灯,四周长满荒草和枯枝,在前景还有大量的铁锤和铁丝网,一边是PINK的现实世界(电视和沙发),一边是父亲的战场(铁丝网),电视机播放的老影片是PINK怀念过去和父亲沟通的媒介。青年PINK叠化为少年,他凭吊战场,眼看着一具具战殍,慢慢走入父亲被炸的指挥堡垒中,由室内的黑暗继而转场为精神病院内,少年的Pink看着青年的Pink,惊吓的少年Pink跑出堡垒(精神病院)又走到战尸成堆的战壕中,意味深长。

第18段描述性音乐:Vera这首歌是Pink童年时代幻想的一个剪影,但也是下一首歌“Bringing the Boys Back Home”(把男孩子们带回家)的引子。在迎接英军凯旋的火车站,PINK再一次目睹了亲人团圆的场面,有父亲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再一次刺激了Pink。第19段描述性音乐:Bringing the Boys Back Home。 “Bring the Boys Back Home”是继“Vera Lynn”之后又一首与战争有关的歌。在电影中,人们在车站同从二战中幸存下来的亲友一齐唱这首歌。令人感到悲伤的是,年青的Pink虽然知道他的父亲已阵亡,但仍然在车站无望地搜寻父亲的身影。强烈巨大的反差更使得Pink感觉自己与世界的隔绝。

腐烂式的蜕变:66-81

第20段描述性音乐:Comfortably Numb由于药品而产生幻觉的Pink在旅馆中昏迷,他的老板与一些伙伴找到他,希望他能继续他的音乐会。医生正竭力想叫醒Pink并让他走动起来。现实与梦境交错着,Pink看见医生的嘴唇在动,但却听不清他在说些什么。然后Pink完全陷入了对童年时代的回忆之中。在一剂强心针后,众人给Pink换衣服,并抬起他向演出地走去。途中,主观镜头不断恍惚出现,而途中Pink已经从内至外开始腐烂,浑身长满蛆虫,在车中,Pink开始撕裂自己腐烂的外皮。出现的则是――法西斯的头领的Pink。此处,导演再次运用让人震撼的手法将正在腐变的Pink同下一场中将要出现的法西斯头领一场连接起来,既让人震惊又合情合理。

接着便是众人欢呼法西斯头领Pink的出场。Pink开唱――第21段描述性音乐:In The Flesh &Run Like Hell把我们带到了Pink的演唱会中。它的主题是Pink成人后的生活。它反映了人们是怎样盲目和愚蠢地追随偶像的,而偶像们又是怎样滥用他们的号召力。Pink本是一个极其厌恶战争的孩子,但他却在此歌中摇身一变成为希特勒式的独断者,显然是Waters在对此进行嘲讽和鞭挞。第22段描述性音乐:Waiting for the Worms。狂乱的法西斯分子妄图彻底地将一切毁灭,党同伐异,无数的相同面孔出现,暴力剪除一切异己;在动画中更加极端地用法西斯的斧头标志象征自己的军队和扩音器,向世间传达着暴力和反人性。

此时,这种暴虐和反动到达了顶峰,因为Pink心中的创伤而导致了这种极端的行为,而这是这种极端到极致的行为终又使得推倒“迷墙”成为可能。电影中,Pink坐在卫生间的马桶边,读着他那本小黑皮本子里记着的一些诗。暴虐的他开始反省,并在意识中开始接受所谓的审判。

毁灭迷墙:81-90分钟

动画段落,由推门引入,在舞台上各色妖魔鬼怪粉墨登场,提线木偶似的教师、绞肉机般的学校、变形的教师妻子在殴打教师,而同时教师又在鞭打学生;蛇蝎女友、肥胖的妈妈再次以动画作为回顾,他们不断地“审判”Pink,它们最终都幻化为道道高墙。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节中,Pink始终以一个玩具娃娃形象出现,无力申辩一切。只能等待审判。第23段描述性音乐The Trial从开始审判到本段结束,贯穿始终。虽然称为审判,其实是对迷墙的每个组成部分进行一一清点,更加清晰地认清这每个邪恶元素都是造成Pink心理迷墙的罪魁祸首,也是为最后推倒迷墙做足准备。

最终,一系列的声音高喊着:“击碎高墙”,在一组长为70秒的长镜头里,一堵墙安静的矗立着,叠着一系列令Pink伤痛的事件,伴随着巨响,墙被炸开,轰然倒塌。这应该是影片呼唤的主题,即推倒我们身边的道道迷墙。

尾声:90-91分钟

暴乱后的街道满目疮痍,长发的小孩捡起牛奶,这或许可以看作追求温饱属于生活层面,金发的孩子将砖头放进玩具卡车,他或许正是明日符合社会规范的成功筑墙者,而短发的那个孩子他捡起尚未爆炸的燃烧瓶,拔去引信、倒掉汽油,这样假使下次还有暴乱,那么至少可以少伤害几条性命,整部影片在短发孩子倾倒汽油的画面上定帧隐黑。第24段描述性音乐Outside the Wall响起,字幕。

轰然倒塌的迷墙,给我们无限希望,孩子们也给我们无限希望。

(三)、总结:

  曾经有点评该影片的人指出,欣赏《迷墙》要把握三方面的元素:支离破碎的剪辑、超越时空的构思、愤怒而富有激情的音乐。我认为很有道理。深入把握这三个要素,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桎梏着Pink的那道“迷墙”。对于“迷墙”,以下是简要的阐述:

人的一生,终究是要有缺失的。无论是幼年时期还是成人时期。就像影片中的Pink,在幼年时期丧失了父爱,而其他孩子的欢笑刺激了本就对此敏感的他;假如说Pink的妈妈再婚,而且Pink的继父能对他好点;假如即使妈妈不再婚,但对Pink的心理健康给与足够的关怀的话,Pink便不会在父爱这个问题上有过多的偏离,而且,也不会导致成年后的Pink依然对母亲有着“变态”般的依恋。“父亲作为儿童早期心理发展上起独特作用的角色,他是拆散母婴结合体的建设性分裂者,鼓励并支持了儿童的独立和自由,有利于个性的发展”――精神分析理论。当幼年的Pink本就心里充满缺失父爱的阴影的时候,“后为人父”的教师这个角色在Pink正需要一种“父爱变体”的时候相反地却更加打击了小Pink的心。当众讽刺挖苦而不是适当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正如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言:“如果一个小孩到学校后,觉得难以与老师和其他同学沟通,最坏的事情就是批评他、斥责他,这种方法只会更让他确信自己讨厌学校是对的。倘若有人对教育失败负责,那应当是那些没能让孩子发生兴趣正确途径的教师和家长。” 正是在幼年时期受到如此大的创伤,使得Pink对以后的生活和爱情以及人生观等发生了质变,而一次次不断的打击反而又增强了Pink那种变态的精神狂暴,形成恶性循环。这便是该片的主题――迷墙。也许每个人都有堵墙,或高或矮,或实或虚,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能真正冲破生命中的“迷墙”,人生终究是有黑暗和阴影的。但似乎,没人能做到这点。

如果分析片子结构技巧的话,动画和音乐是不可能绕开的两大元素。

首先,动画部分。全片一共有四段动画。每段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真实画面和动画之间的承接往往是运用意象的相同和相似性来进行的。第一段中,现实中的白鸽飞到空中,而接入动画的白鸽飞舞,引出战争的恐怖;第二段是两朵花的交织,吞噬,并且引出下一段对于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鞭笞段,并且接下一段真实影像的时候,运用了“锤子”这一意象,连接起动画形象和真实影像;第三段前妻的影子向Pink逼近,突然影子“变形”为食人花等等象征性明确的动画形象,继而同现实中的Pink连接,让幻境和现实搭起界来。第三段动画是向世人展示罪恶是如何吞噬一切美好事务的,而且告诉人们“迷墙”的建筑过程和毁坏性,这对于向下段――推倒“迷墙”――的过渡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最后一段“审判”动画段落,是影片最为点题也最为明确的一段,一一列举了构筑“迷墙”的每一块“罪恶砖”,全息地呈现出这些罪恶的本质,为最后推倒“迷墙”做足了铺垫。

其次,音乐部分。但是整部影片共包含24首歌曲,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歌曲几乎都有较长的前奏或者间奏,对于营造整部片子那种极端消沉的气氛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加地契合了影片迷幻和意识流的风格,而且在影片段落转换中起到了特别的作用。此外,由于音乐代替对白而充当了片子的描述性语言,所以歌词成为画面意识流之外的一条叙述线,如果说画面起着外化Pink意识的作用的话,那么歌词便是具体描述Pink想要表达或正在表达的东西。歌词既是段落的表达内容,也是片子思想内涵的具体陈述。

由于该片的意识流、暗喻、象征等手法,导演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着貌似无序的转换,于是形成了影片重情绪抒发而轻叙事的表达方式,继而突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描述,所以在段落转换方面也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和形式,常常在同一个篇章主题下出现截然不同的场景。














[ 此贴被觉是在2007-03-04 21:54重新编辑 ]

                     
安静,好安静。只有风,只有我。我一直在飞,一直在飞...
     
Posted: 2007-03-04 21:12 | [楼 主]
bbsriver
杀人游戏MVP勋章I 杀人游戏MVP勋章II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52
发帖: 17392
威望: 8730 点
金钱: 7074 静电币
支持度: 19101 点
在线时间:13725(小时)
注册时间:2002-11-21
最后登录:2016-12-22

 

叙述太多,分析太少,观点全无。果然是结课论文的风格……
Posted: 2007-03-04 21:43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狗狗静电BBS - wwW.DoGGiEhoMe.CoM » 觉是·绳舞

沪ICP备05008186号
Powered by PHPWind Styled by Magi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