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書票源流(集藏知識)
(德國)丟勒 一五二一年 木版
□顧炳樞
藏書票作為藏書的信物和微型版畫收藏珍品,近年日益受人喜愛,被稱之為“紙上寶石”、“版畫珍珠”、“書魂”、“書海之帆”……
藏書票起源于15世紀中期的德國,比郵票早300年左右。最早的藏書票是德國勃蘭登堡家族使用的“天使”藏書票,又有人說是LGLER(刺胃)藏書票,其實它們都是同一時期的作品。藏書票初期是作為藏書標記使用的,內容大都是貴族家族徽志圖案。后來,藏書票傳到法國、英國以至整個歐洲,19世紀初又衍傳到美洲和亞洲,內容和題材有了新變化。這時不少著名的畫家如馬狄斯、高更等亦參與創作藏書票,福樓拜、雨果等作家也來使用藏書票,使藏書票的功能由單純藏書標記的實用性開始向藝朮審美層面發展,藏書票變得更精美。18世紀前后,歐、亞、美許多國家相繼成立了藏書票協會或俱樂部,書票交流和收藏成為時尚,1953年收藏家國際性會議首次召開。之后隔一兩年會議就要召開一次,同時舉辦展覽,使藏書票在國際范圍內有了廣泛交流的機會。后來又有人提議成立正式的國際性組織,便有了1966年7月28日“國際藏書票聯盟”的誕生。現成員國已擴展到41個,會員上萬。
藏書票傳入我國一向認為是20世紀30年代初的事。其實,在此之前,一些傳教士、西方學者和外交官就已經隨書籍將藏書票帶到了中國(上海圖書館就有收藏証明)。1933年前后,著名作家葉靈鳳、詩人郁達夫等人開始注意和推介藏書票,“鳳凰”藏書票就是葉靈鳳手筆。1934年,李樺創辦“現代版畫研究會”,在其會刊《現代版畫》第九期專出了藏書票特輯,這是我國第一個手工拓印本藏書票集。中國藏書票藝委會主任梁棟先生曾對我說過,魯迅先生也很關心藏書票,曾托日本友人從日本購買過藏書票,許廣平就在使用。近年台灣和北京等地又發現了更早的中國人制作的藏書票,把中國藏書票的濫觴推前了20年。台灣藏書家吳興文在1913年《圖解法文百科辭典》中發現一枚“關祖章藏書”書票,畫面為一頭戴方巾的文人,在一大堆書中秉燭夜讀。票面設計精致工巧,充滿中國古典文化氣息。無獨有偶,國家圖書館從館藏《京張路工攝影》集(約1910年初出版)一書封里頁,也發現一枚同樣的書票,后者証明“關祖章藏書”書票制作時間最遲在1910年。廣西人關祖章,留學美國歸來,曾在當時的交通部任職,他受西方文化影響,喜歡上藏書票,可能是最早使用和制作藏書票的中國人。由此可見,中國藏書票的歷史已經有90多年了。
30年代之后,藏書票沒有太大的發展。一直到80年代初,文化復蘇,藏書票迎來了遲到的春天。美朮界一些藏書票作家和理論家們認為我國也應該有一個藏書票組織,于是由中國美院版畫系負責人梁棟先生首先發出倡議,中國第一個藏書票研究會(現稱為“中國藏書票藝委會”)于1984年3月16日在北京成立了,李樺為顧問,梁棟為會長。1986年中國舉辦了首次藏書票展覽,展出作品千余枚,在全國反響甚大。之后,各地藏書票組織也相繼成立,辦展、交流、出刊,把中國藏書票創作和收藏活動搞得熱鬧起來。中國藏書票同時介入國際交流,1987年我國正式加入“國際書票聯盟”。
迄今,國際藏書票大會和展覽已辦到第28屆(兩年一屆),中國藏書票大會舉辦了8屆(也兩年一屆)。我們相信,藏書票藝朮源遠流長,未來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