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陈平原:怀念“小书”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bbsriver
杀人游戏MVP勋章I 杀人游戏MVP勋章II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52
发帖: 17391
威望: 8729 点
金钱: 7064 静电币
支持度: 20001 点
在线时间:13725(小时)
注册时间:2002-11-21
最后登录:2016-12-22

 陈平原:怀念“小书”

陈平原=文 2006年11月3日

今天大家读书时间越来越少,书怎么反而越出越厚?以往老一代学者写的“小而可贵”的书,今天为什么再也见不到了?

这个题目,也可转换成“图书该如何减肥”。现在的图书,越印越漂亮,完全“与国际接轨”了。可每当有国外或港台学者慨叹中国出版业进步神速,书出得比他们的还精美、还好看时,我都心里有点打鼓。

不否认最近十年,中国图书在书籍装帧方面有长足的进步,我担心的是,这种华丽背后,有着对高码洋的刻意追求。各出版社都在努力做大,拼的是码洋而非利润。整个是粗放式经营,跟我们的工业一样,拼原材料,看GDP,这样做隐患无穷。图书品种增加了,总印数却反而减少。在我看来,若总阅读量不能提高 ——即全国人民的有效读书时间不变,那么,减少三分之二的图书品种,一点都没有问题。当然,这只是比喻,不是鼓励新闻出版署管制书号。因为,那样卡下来的,说不定正是民众最需要的读物。你怎么能保证不是劣币驱逐良币呢?所以,减少出书品种,这话我不能说。

我能说的,是跟这密切相关的另一种“减肥”。在我看来,图书的过分臃肿,已成为中国出版业一大通病。现在如果评奖,评委一般倾向于“厚重”的 ——既然你我都没时间细读,那就只能看“分量”了。十万字的,肯定不如百万字的,人家书写那么厚,肯定下了大工夫。以致养成这么一种风气,似乎没有四五十万字,作为学术著作,根本拿不出手。

记得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1932年出版,也就五万字左右,钱钟书对周书有所批评,但还是承认:“这是一本小而可贵的书,正如一切的好书一样,它不仅给读者以有系统的事实,而且能引起读者许多反想。”称周书“有系统”,有点勉强;但要说引起“许多反想”,那是真的——时至今日,此书还在被人阅读、批评、引证。现在的皇皇巨著,却很少有人愿意阅读,这不能都怨读者懒,也有作者的缘故,谁让你把书写得那么没趣——我没要求学者都到电视上“学术说书”,只是希望著述时稍微讲究一下剪裁,抵抗那种以“体积”取胜的风气。

记得1980年代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刚出版,被人挑了好多常识性错误,据说冯友兰先生说了一句:这是一部大书。我当时听了,如醍醐灌顶,除了理解冯先生的主张,读书识大体,不过分纠缠于细节外,更重要的是,明白原来书不以“厚薄”定“大小”,一本十几万字的书籍,也能被称为“大书”。

现在这种“小而可贵”的书籍,到哪里去找?记得前些年三联书店出版“三联精选”、北京出版社刊行“大家小书”,还有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袖珍经典”,销售情况据说都很好。可你仔细看,那都是过去老一代学者写的。我们这一代,似乎不习惯写这样的“小书”。

1994年春,我作为日本学术振兴会的访问学人,住在东京大学,经常逛神保町的书店街,有感而发,后来在系列随笔“东京读书记”中,特别提到书店里铺天盖地的“教养新书”。在日本,“新书本”指区别于“单行本”的42开平装书,其主旨是追求“专门知识的通俗化”,也就是“岩波新书”发刊时所标榜的“现代人的现代教养”。选题适时,切合读者需求,撰写者训练有素,以大手笔写小文章,再加出版社推波助澜,这才有了日本出版界各种“新书”的繁荣。上个月,我到东京开会,再次光顾新宿的纪伊国屋书店,依旧是那么多新刊的“新书”,让人应接不暇。我把这种出版策略总结为:快节奏、大容量、粗加工、浅阅读。比起价格昂贵的“礼品书”(最离谱的是黄金书)来,日本人价格低廉、讲求专题与时效的“杂志书”,我以为更符合现代都市人的阅读趣味。

好些年前,我就曾在不同场合鼓吹,建议出版界认真经营此类小而有趣的“新书”;开始还有人跃跃欲试,后来全都落了空。为什么做不下去?

第一,政府的书号控制,使得各出版社有所顾忌;有的出版社甚至明文规定,每个书号必须赚多少钱;

第二,书价低则利润小,必须是品种多印数大,才有利可图;

第三,我们已经习惯一锤子买卖,不擅长细水长流。每年都印,每回印数不多,那必须有长远规划;而我们的出版社不是私有财产,谁也不知道,明年到底谁当家;

第四,学者也不适应,没学会对着公众讲述专门的学问;

第五,博览广收,时刻准备追求各种新知,以“阅读”而不是“收藏”为购书目标,甚至不惜看过就丢——这样的读者群,还没真正形成。
Posted: 2006-11-07 19:45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狗狗静电BBS - wwW.DoGGiEhoMe.CoM » 科学人文 Scientific & Humanistic Cultures

沪ICP备05008186号
Powered by PHPWind Styled by Magi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