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世多歧路张中行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世多歧路张中行

作者:左民山人
  
  曾经说过张中行先生的文章是的三轮车游胡同,“行老喜欢说话,每到岔路口,就停下来,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我们现在往前走,前面将是什么。”坐车的和拉车的,都不着急,也没有明确的地方要去,一路看了说了听了,仅此而已,打发一个上午或下午,其实也是很好的。
  现在拉车的走了,想想,他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呢?再想想,他怎么就这么罗嗦呢?
  记得是从《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三本书开始喜欢行老的文章。文章这样写,罗嗦而让人不厌,是以前没有见过的。行老文章有三轮车夫的平易,但说的话,又有一种沧桑老人的深刻。这辆三轮,走的是老路,见的是旧街坊,把往事说出来便精彩,何况他天性幽默。行老无意于文体家,但他写了这么多的东西,有一贯性,也就成了一种“负暄体”,有掌故,有见识,也有些趣味,有点儿罗嗦。罗嗦是一张婆婆嘴,罗嗦的人,恐怕也有一颗婆婆心,敦厚温柔,总想为后人成长走路提醒点什么。
  认真说起来,张中行的文章还是编教材的手法,大纲一二三四,再又分说甲乙丙丁,条理清晰,但作为散文随笔,毕竟另类了点,不习惯。习惯可以养成,关键是东西要好。如果把张中行文章的好处,比如那些掌故、见识、趣味及其背后的思想保留下来,换一个手法来表现,会不会更好?不妨试试。估计很难写好。反过来说,以张中行的手法来写习见的题材行不行呢?也不妨试试。估计更难。
  有人说,张中行的文章多看几篇,味道都差不多。现在想来,说这话的人,不仅不会读书,连生活也不会。一个人的文章,味道大致也就应该差不多,除非他的特意客串,或者风格多变。负暄,一种生活情态,虽说太阳底下无新事,听者有心,总有不同收获的。
  张中行的文章皮厚,意思藏得深,读时宜慢,缓慢中品出味道来。当我们习惯了在导游的打发下走马观花后,走一走胡同,换一种游法,也不逊于山光水色中游一遭。想想这胡同里的人,听听这里边的故事,把自己想像成这里边的一个,在那些有意思的邻居中,自己会是怎样活法呢?一个人只有一种人生,但世间的路千万条,只有一条对你是合适的,其它的都是歧路。虽然每条歧路上都有自己的风景,不妨张望一下,但终究我们要认清自己该走的路。
  
  一个人活到八九十岁以后,那边的熟人朋友就不少了。一个人迟早要告别这边的朋友,去见那边的朋友的。行老昨天动身,会老朋友去了,那些书是他的留言。我把留言归纳了一下,就是文章的题目,世间太多歧路,看清了再走罢。
  
  2006年2月25日,写毕此文,送张中行先生远行
  
這是淚花晶瑩的世界,然而是美麗的
Posted: 2006-02-26 20:18 | [楼 主]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老张啊

文/管风琴

知道消息的时候我正在刷牙,顺便坐到电脑跟前看看网站,“张—中—行—先—生—去—世” 。这个消息把我凝固住了,有几秒钟,有点难以相信,然而不敢再看一眼那黑色的消息。其实有什么不能信?老头九十几岁,卧病,随时可能西去。我赶紧在网站上回复两字,“怀念。。。。” 别的网友的回复也是这样,“难以置信。。。” 是的,一个十几年来风光弥久,在公众视野中一直衰老然而不死的人,竟然真的死了?象别的死者一样,一个人变成一行字:“凌晨2:30,医院” 。 老头还是跟死神践约了:他最后的大作<<流年碎影>>的序言里说,“没想到能活到九十年代。” 幸好他活到了21世纪。我在大洋这边,不看国内报纸,但有时想起来,就会在网上搜索,发现尚无张中行去世的消息,往往松口气。即使不写东西了,这个老头的存在仍然让我小有安慰,至少,不至于一下子面对失去他的伤痛,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一天迟早要来。

在张中行的粉丝中,我也许可以自吹是比较结实的一根,连<<诗词读写丛话>>,<<文言津逮>>都看过,真把他写的东西几乎看全了呢,只是有些书读得早,并没注意张中行这个名字。从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我正式报名成为他的粉丝,而且也成了他笔下好多人的粉丝,比如他推荐的顾随,周作人,废名,胡适,温源宁等等。<<负喧琐话>>买不到,我在北京图书馆找到了,因为不能借出来,我猫在里面看了一天。原来那个有趣的年代和妙人们当真存在过,我是说,我们从教科书里读到的“满目疮痍” 的中华,在“阶级矛盾” 和“社会矛盾” 之中,还存在着一些翩翩长衫的仁厚君子和狷介狂生—20世纪早期的中国,芜杂的土壤养了这些奇怪的细菌。“在一般人的眼里,熊先生是怪人。除去自己的哲学之外,几乎什么都不在意;信与行完全一致,没有一点曲折,没有一点修饰;以诚待人,爱人以德:这些都做得突出,甚至过分,所以确实有点怪。” (摘自<<熊十力>>,负暄琐话) 。而老张的点评也有趣,活活是他自己心性写照,“林先生傲慢,上课喜欢东拉西扯,骂人,确是有懈可击。但他发牢骚,多半是反对白话,反对新式标点,这都是胡博士提倡的。自己有了权,整顿,开刀祭旗的人是反对自己最厉害的,这不免使人联想到公报私仇。” (摘自<<胡博士>>,负暄琐话) 。此处,张中行竟然把开白话风气的名流胡适放在“失” 的一端,不在白话与否,在于行事的“品” ,这般迂阔为人,现在想见也难了吧。

张中行是1931年入学的“老北大” ,晚年仍恋红楼不止。恋旧往往带有自恋之意,他当然也不能免俗,不过读着<<北大释地>>,<<红楼内外>>,<<沙滩的住>>等等,我也沉入这不属于我的记忆中了,连同他把玩多年的砚台以及“案头清供” 。好在他并不夸耀自己对旧物旧事的痴情,倒往往自嘲。本来,文人之趣不必入庙堂。

读他十年,但要评论他的文字,我哪敢,只能以忠实粉丝的身分说说印象。三本“负暄” 极好,旧文化在其间“剥啄” 声声而心意敦厚。这三本书,写作时间横跨12年,实在是低产,慢产,跟诞生那些人物的岁月一样耐心。<<流年碎影>>亦好,虽然行文略嫌迂回,到底老辣文思占上风,真气不散。而<<顺生论>>呢,见仁见智吧。谈到小民的求生与求道,他笔下矛盾丛生,终现悲凉—是生命本身的悲哀吧。对人偷生之望(以至于有名士“卿本佳人,奈何做贼”) ,他“恕” 得多些,似乎将社会精神瓦解成生物本能,在我看来,此人生观可以救一己性命,却难以济世。老张笔端对小民体恤虽多,却似又是一种绝望与寒凉。

写到这里,如南柯一梦。张中行果真西去,此消息仍然有几分“不真” 之处,对我而言。老先生的文字即将盖棺论定—这个事情应该不难,大家都知道老张文字好,其人也无可指责,不象知堂那样让人争议多年。然而同知堂胡适一样,张中行自某一时刻起不会再写下去,也不会再老下去了。
這是淚花晶瑩的世界,然而是美麗的
Posted: 2006-02-26 20:23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狗狗静电BBS - wwW.DoGGiEhoMe.CoM » 科学人文 Scientific & Humanistic Cultures

沪ICP备05008186号
Powered by PHPWind Styled by Magi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