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图文并茂的图腾】~~~中国龙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觉是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77
发帖: 2000
威望: 1725 点
金钱: 14601 静电币
支持度: 12006 点
在线时间:243(小时)
注册时间:2005-02-22
最后登录:2010-07-22

 【图文并茂的图腾】~~~中国龙





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
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
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
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
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
“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
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
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
“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作为龙的传人,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
龙的原形是什么?龙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含意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龙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不断地以不同方式困扰人们,
至今也未全部解决,还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

  这里,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的奥秘……





  龙的节日


  形形色色的祷龙习俗,导致了龙的节日和庙会的形成。
  一年到头,几乎每个月都有龙的节日或庙会,有时一月内还有多次。这些节日庙会有属于某个民族的,有属于某几个民族的;有属于某片地域的,有属于多片地域的;并且集祈神、教化、生产、娱乐等于一体,体现着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


  下面我们按农历时序介绍一下这些龙的节日与庙会:
  农历正月,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山城海滨,旱埠水乡,全国各省区几乎都有“龙灯会”,也称“闹龙灯”、“盘龙灯”、“舞龙灯”、“掉龙灯”、“耍龙灯”等。除此之外,正月初五有“龙头节”。这是云南河口大瑶山地区瑶族的传统节日,当地群众在这一天用各种供品祭祀龙王。正月辰日,则有“祭龙节”,红河哈尼族群众在这一天以村为单位举行郑重的祭祀活动。祭礼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被称为“龙头”的老人主持,祭坛设在“龙树下”。各家各户自己置办齐猪、鸡、鸭等祭物,由家中男性前往献祭。祭时停产三日,祭后的第一个午日,各户派一个男性自带酒肉去“龙头”家聚餐,以示谢意。和哈尼族的“祭龙”相似,基诺族有“祭大龙”的节日。届时全寨停产三天,立两个木桩于村寨门口,表示禁止出入。第一天妇女非但不能出寨门,连家门都不能出。村寨边搭一临时草棚,草棚  前有大树,树下宰水牛一头,水塘边杀母猪一头,小猪七头,将牛尾巴挂在大树上,猪骨头供在水塘边。
  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湖北武昌有“祭龙会”,形式有舞龙、烧龙和拔河比赛——以所用的绳子象征龙。另外,还有于春节期间,在北京龙潭湖公园举办的“龙潭庙会”、于龙庆峡举办的“龙庆峡冰灯会”——这些庙会、灯会、不仅名称与龙有关,内容也多有龙参与,如舞龙、赛龙、龙灯造型等。
  正月二月之间,有“祭龙潭节”。这是云南兰坪普米族的传统节日(宁蒗普米族一般在三月、七月举行)。普米族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龙潭”(亦称“灵泉”),地点大多在深山老林峡谷涧畔。届时全家同往,在“龙潭”附近歇宿三日。他们用木棍和木板搭成高台,称作“龙塔”,即“龙宫”。塔前立一个百尺标竿,上挂七个用鸡毛麻线扎成的七角斗架,作为龙神的住处。将牛奶、清酒、酥油、乳饼、茶叶、鸡蛋等祭物摆在龙塔上,先请巫师登坛念经,然后全家祈祷,祷毕,将涂有酥油的五十个面偶投入龙潭。各家祭祀后,全村还要举行更隆重的祭祀。
  二月初一是“春龙节”。旧时山东惠民一带的乡民取灶灰作青龙状,以图吉祥。《中国全国风俗志》有记:“二月朔日为青龙节,取灶围物,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
  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这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覆盖面广,影响也大。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记》云:“二日为龙抬头日。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都人用黍面、枣糕、麦米等物油煎为食,曰薰虫。”这一天,北方农村普遍流行吃炒豆的习俗,并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还有“龙抬头日兆”的俗信,即以是日之阴晴卜一岁之潦旱,以为天晴则主旱,阴雨则主潦涝。在大巴山黄官一带,人们把二月二称为“春龙节”。为了喜迎春龙,山民们全家起大早,将居室内外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趁早吃“龙须面”,面拉得越长越好,意思是龙须绵长,象征吉祥。吃面时,由年长者率先端碗,站在堂屋中间,面向室外天空,念唱一段“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好年头;包谷棒子粗又大,高梁谷子舞龙头”之类的吉言歌诀。中午吃“龙鳞饼”,饼上有村妇们精心制作的“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图案花纹。这一天还禁止妇女做针线活,因为传说神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同日还是云南苗族群众举办“祭龙会”的日子。一般是以村寨为单位,以大树作为龙的象征,以猪、鸡、狗等为祭品。






  龙起源的种种说法


  著名学者闻一多在本世纪40年代便探讨了龙的原形,他认为,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是蛇。他说:"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大蛇的名字便叫作"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孙作云也研究过龙,他与闻一多的观点略有不同,他认为龙是蛇的神秘化。他说:"在中国原始社会,在中原地区,有以水中动物或两栖动物作图腾的几个近亲氏族。他们结成一个联盟,其中最主工的是以蛇为图腾的氏族。蛇加以神秘化,变成图腾神物,就在龙。因此,蛇氏族也就是龙氏族"
  刘敦愿也认为龙最初的形象是蛇,但与上述学者所说略有差异。他说:"龙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神物,传说的起源既早,流传也很广远,内容十分复杂。但历史地考察起来,不过是一种对于爬行动物的原始宗教崇拜的延续和发展而已,最初的形象是蛇,所代表的自然力量是土地。"并认为,"有角的龙就是蛇,以角来表示其神异性,甲骨文金文所见的龙字都有是如此。"
  台湾学者袁德星亦主张龙的真相是蛇。他在1978年所写的论文中指出:"宗教上文化中的蛇便是龙。""蛇晋级为龙,完全是文化行为所造成的。"






  伏羲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我们的先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光彩夺目的文化遗产。华夏子孙对民族文化的探索显示了她非凡的创造力,为人类社会进步贡献出无数璀璨的隗宝。当我们研究、整理、开发这份遗产时,沐浴着她那智慧之光,深感应让她为今天和明天祖国的文明建设献出潜在的光辉。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国第一位人王,他和女娲被誉为中国的“亚当”和“夏娃”。传说伏羲、女娲均为人首龙身,或说人首蛇身,是他俩繁衍了整个中华民族,所以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伏羲的诞生和功绩,从远古流传至今,历代尊为人祖,千秋俎豆。他们为人类的繁衍、生存,探索发明了新的生产手段和新的生活方式,“肇启文明”使人类摆脱了洪荒时代的蒙昧状态,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和兴旺发达奠定了根基。
  伏羲,是中华民族所敬仰的人文初祖,是华夏龙的传达室人之根基,以其为代表的先民们开创性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孕育和形成了“伏羲文化”,伏羲文化“一划开天”把人类从洪荒时代推进到了一个文明的新纪元,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伏羲文化,弘扬伏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从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不仅是羲皇故里——天水300万人民的神圣责任,也是全国人民和全球华夏子孙的历史责任。






有关龙的记载
  根据古代的经文,龙是一种创造物,它有鹿一样的角,骆驼的头,野兔的眼睛以及巨蛇的颈。它的腹部看上去像一种“Shen”(一种类似鳄鱼的虚构的水龙)。它的爪像鹰,指间像老虎,而它的耳朵则类似于一种水牛。龙有能力在瞬间从一种物体变成另一种;从胖到瘦,从高到矮。它也可以飞上天以及下到海底。看上去,龙似乎是一种具有超能力的创造物,能变换成各种形式。在中国,龙的标志诞生在商、殷朝(公元前16-11世纪,中国出现最早的象形文字期间),它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与海龟的外壳上。这些刻花描述了一种有角的爬虫动物,它有牙齿、鳞,有的也有爪子。上述符号通常指明龙被视为一种残酷的、罪恶的,带来不幸的创造物。基于这些符号,中国科学家总结出其实是一种短吻鳄鱼。在几个世纪中,科学家提出过许多关于龙的解释与推测。无疑,龙在它最初的形象中一定是一种爬虫动物、一种蛇、一种短吻鳄或是蜥蜴。距今5000-6000年的化石与古迹说明,蜥蜴、短吻鳄及龙是由象征荣誉的图腾以及宗教中改编而成的。通过研究这些发现上的画像,我们可以追溯到龙最早的形象,它的进化史到它现在的外貌。


  虽然第一条龙只有一种单一的形象,但随着中国古人彼此间的联系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把他们的图腾描绘地更具有想象力。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这种图象就演化成了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龙或图腾。

  因此,龙是人们想象力的结晶,是被人们崇拜了几个世纪的神秘创造物。在现代国画中,龙也以各种形式出现。少数民族把龙描述成各种样子,从一条鱼到鳄和人。







龙文化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龙成为了一种文化。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龙这一虚幻的神物,盘旋人们心中已有几千年之久。
  中国龙起源于距今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出于对大自然的崇拜与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在心中构造了一种拥有马头、鹿角、蛇身、鱼鳞、鹰爪、鱼尾等特征的神兽,并赋予它翻云赋雨,兴风作浪的神力,这就是龙。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龙频繁出现,它成为了开天辟地的神,帮助黄帝统一了中国,又力保大禹治水,为千千万万人民造福。

  在封建时代,龙象征着皇权、神权,是不可侵犯的威严,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龙更成为一种吉祥物,飞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人们舞龙、赛龙舟,在灯谜、对联、图画中,龙成为了不朽的主题。
  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该将流传千年的龙文化发扬光大,弘扬一种浩穷天宇的民族之气。
  龙,集日月之精华,汇天地之灵气,具百兽之形,兼包容四海、吐纳百川之胸襟。在这新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将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还将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为新世纪的中华魂。







  龙的种类



夔龙: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
    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
  “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
    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
    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虺:是一种早期的龙,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为蛟,
  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出现在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
  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
  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饰,意为雌雄交
  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
  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
  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蛟: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
  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于蛟的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
  蛟”,有的说“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
  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
  ,使人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中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鳄鱼。





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
    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应龙: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
    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
    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
    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
    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
    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火龙:是以火慑势的龙。全身有紫火缠绕,凡有火龙经过之处,则一切物体均被烧焦。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
    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
  “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
    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青龙: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
    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
    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
    玄武(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龙表示东方,青色,囚此称为
  “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或“四神”(龙、凤、龟、麟)了,
    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现存于南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像石,是由一条龙和
    十八颗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标志。汉代的画像砖、
    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





鱼化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我国古代早已有之。
    《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长安谣》说的“东海大鱼化为龙”
    和民间流传的鲤鱼跳过龙门,均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这种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
    出现,并在历代得到发展。






坐龙:呈正襟危坐的形式,头部正面朝向,颏下常设一火球,四爪以不同的形态伸向四个方向,
    龙身向上蜷曲后朝下作弧形弯曲,姿态端正。坐龙一般设立在中心位置,庄重严肃,
    上下或左右常衬有奔腾的行龙。在封建社会中,坐龙是一种尊贵的龙纹祥。




行龙:呈缓缓行走状,整条龙为水平状态的正侧面。行龙常常作双双相对的装饰,
    构成双龙戏珠的画面,常装饰在殿宇正面的两重枋心,器皿的狭长形装饰面上也常常用到。
    倘以单相出现时,龙的头部常常作回头状,使画面更显生动。





升龙:头部在上方,奔腾飞舞,呈升起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上方飞升,称“左侧升龙”,
    龙头往右上方飞升,称“右侧升龙”。升龙又有缓急之分,升腾较缓者,你“缓升龙”。
    升腾较急者,称“急升龙”。头部在上的升龙又作往下的动势,称为“回降龙”。




降龙:头部在下方,奔腾飞舞,呈下降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下方俯动,称“左侧降龙”,
    龙头往右下方俯动,称“右侧降龙”。降龙又有缓急之分,下降较缓者,称“缓降龙”。
    下降较急者,称“急降龙”。头部在下的降龙又作往上的动势,称为“回升龙”或“倒挂龙”。





双龙戏珠: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它的起源来自天文学中的星球运行图,
      火珠是由月球演化来的。从汉代开始,双龙戏珠便成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纹,
      多用于建筑彩画和高贵繁华的器皿装饰上。双龙的形式以装饰的面积而定,
      倘是长条形的,两条龙便对称状地设在左右两边,呈行龙姿态。倘是正方形或是圆形的,
      (包括近似于这些形态的块状)两条龙则是上下对角排列,上为降龙,下为升龙。
      不管是长条形的,还是块状形的,火珠均在中间,显示出活泼生动的气势。




云龙:泛指奔腾在云雾中的龙。龙和云是结合在一起的,云,是产生龙的基础。而龙嘘出的气
    便成了云。云龙纹就是云和龙的共同体,将龙的头、尾、脚“打散”又和抽象的云融汇
    在一起,显示出一种似云非云,似龙非龙的神秘图案。





草龙:是一种含有龙形象的卷草图案,又叫“卷草缠枝龙”。头部有明显的龙头特征,而身、尾
    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图案。整体往往呈现出“S”形的主旋律,并将“S”形继续延伸,产生
    一种连绵不断、轮回永生的艺术效果。头部与卷草曲卷的丰富变化,形成动静参差、
    相互呼应、层次丰富的画面。在构图上,采用均衡的形式,讲究曲线美,富有动律感。
    在表现形式上,则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带有吉祥含意的“如意纹”内容,综合到一个
    画面, 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卷草缠枝纹常应用在建筑、家具和器皿的装饰上。





拐于龙:源于草龙,又脱胎于草龙,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拐于龙的线条装饰显的挺拔、
    硬朗,转折处呈圆方角。龙的头部也呈方圆形,整体协调一致,简洁、明快,
    又有一定的装饰意趣,常用在家具、室内装饰及建筑的框架上。





团龙:把龙的形体适合为圆形称为团龙。它源于唐代,明清时运用较为普遍。“四团龙”、
  “八团龙”等团花定为当时的冠服制度,即一件服饰上有四个或八个团龙是最尊贵的。
    后来发展 为十团、十二团、十六团、二十四团,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也放宽了,
    织锦、刺绣、陶瓷、建筑、家具等装饰上都有团龙,团龙适用性强,又保持了龙的完整性,
    装饰味也很浓,运用十分广泛。团龙的表现形式也很丰富,有“坐龙团”、“升龙团”、
  “降龙团”等。团龙的圆边还装饰有水波、如意、草龙等图纹,使团龙纹华丽而又丰富。










                     
安静,好安静。只有风,只有我。我一直在飞,一直在飞...
     
Posted: 2005-09-23 10:10 | [楼 主]
yingerlee
风里来的人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17
发帖: 6225
威望: 4185 点
金钱: 290 静电币
支持度: 12007 点
在线时间:901(小时)
注册时间:2005-07-06
最后登录:2010-06-24

 

好漂亮呀。

觉是,你的头像怎么了,一个红红X。
以前那个还真的点吓人。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Posted: 2005-09-23 10:23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狗狗静电BBS - wwW.DoGGiEhoMe.CoM » 美丽贴图 Beauty Corner

沪ICP备05008186号
Powered by PHPWind Styled by Magi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