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南方周末: 神童宁铂出家 被安排的命运使他做不成普通人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galilette
级别: 嘉宾


精华: 30
发帖: 2139
威望: 1382 点
金钱: 0 静电币
支持度: 0 点
在线时间:3012(小时)
注册时间:2002-05-01
最后登录:2019-03-12

 南方周末: 神童宁铂出家 被安排的命运使他做不成普通人

神童宁铂出家 被安排的命运使他做不成普通人
来源:南方周末

宁铂、谢彦波、干政等这些当年最为耀眼的神童今归何处?

  宁铂、谢彦波、干政等这些当年最为耀眼的神童今归何处

  本报记者 李海鹏 7月1日上午,那些穿着短裤和球鞋的中年男人站在母校宽阔的草坪

边互相拍照。这是中国科技大学1978级少年班成员分别26年之后的首次班级聚会。在合肥

的烈日下,昔日“神童”们温和有礼,神态自信。他们中有一半以上来自国外,却仍对这

所学校颇感自豪,渴望着能为它做点儿什么。那些要做的事情包括:为校友基金会捐上几

笔款项,开办几场讲座,以及为自己的班级树立一块价值10万元的纪念雕塑。
雕塑将刻有每个成员的名字,包括张亚勤,也包括宁铂、谢彦波和干政。

  不过,在他们身后的校史馆里,关于这个班级的陈列却没有这么一视同仁。作为微软

亚洲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张亚勤的名字在陈列柜中非常醒目。与此不同的是,在几张有宁

铂、谢彦波和干政出现的图片下面,他们仅仅被写作了“少年班同学 ”。

  这3位当年家喻户晓的“神童”的命运,发人深思。

  “那是宁铂和谢彦波的时代”

  从举荐信发出的那一刻起,这命运就注定无法逆转。

  “那是宁铂和谢彦波的时代。”中科大校友、盛元国际投资公司董事长张树新回忆说

,“那时他们在整个国家都是绝对的明星。”

  1978年,整个中国的报纸、杂志、电视都在报道宁铂。

  据当时的报道,宁铂2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

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

并熟读《水浒传》。几乎一夜之间,这个戴眼镜的神奇少年为整个国家所熟知。

  他被称为“神童”

  受宁铂影响最深的是当时的孩子们。这个超乎寻常的“神童”刺激了望子成龙的家长

们,促使他们向自己的孩子施加压力。相当多的孩子因此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多么平凡无奇

。一些受到激励的孩子效仿宁铂,开始超前学习并跳级,另一些孩子则倍感压力。

  “当时父亲拿着报纸,对我说,‘看看人家宁铂,再看看你!’我立刻觉得,如果宁

铂愿意做他的儿子的话,父亲一定会把我像垃圾一样丢掉。”多年以后,毕业于北大物理

系的习路平回忆说,“那种痛苦、伤心的感觉我至今不能忘记。”

  类似事例决非个案。宁铂在1980年代早期的影响力是如此之高,以至20多年后,有人

把他与张华、朱伯儒并列为当年的“时代人物”。

  一切都源自一封信。1977年,宁铂父亲的好友、江西冶金学院教师倪霖,致信当时兼

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举荐这位江西赣州八中高二级的少年天才。其时

,中国百废待兴,举贤正是要务。当年11月3日,方毅副总理批示当时为中科院下属单位的

中国科技大学:“如属实,应破格收入大学学习。”

  中国科技大学派人到赣州考察宁铂,准备进行“破格”的教育,接着又为此成立了中

国第一个大学少年班。

  当时聪慧的孩子并非只有宁铂一个。“在赣州八中,当时就有许晋、潘辛菱和陈英3人

与他不相上下。”当时的班主任余深贵回忆说。在中科大特别组织的考试中,排名第一的

是许晋,宁铂只考了第二名。

  不过,这并没有阻止宁铂被公众看成是“神童中的神童”。从举荐信发出的那一刻起

,这命运就注定无法逆转。1978 年3月,宁铂和谢彦波由此来到了中国科技大学。而其后

25年中宁铂不断想要离开,却始终没有成功。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来它被认为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议。“现代化的

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

观点在会议上重新提出。闭幕式上,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发表了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

这一时期后来即被称为“科学的春天”时代。

  整个国家对科学的热忱,使得对宁铂的各种赞美也达到了最高峰。

  1978年春天的一个早上,后来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的张亚勤在《光明日报

》上读到一篇报告文学。看完之后他激动了整整一天,然后又整晚没有睡觉。这是他第一

次知道“神童”宁铂的事迹。几天之后,张亚勤跳了级。6个月后,他也考入了中科大少年

班。

  这一年最吸引读者的新闻是,13岁的宁铂与方毅副总理下了两盘围棋并获全胜。报刊

上发表了宁铂在中科大校园葡萄架下读书的照片,这个葡萄架很快就成了新生和外来客必

须参观的地方。在纪录片里,宁铂率少年班同学仰望夜空、为同伴们指点星象的镜头留在

了很多人的记忆中。

  人们对宁铂的兴趣之浓厚,已使报纸的传播能力不能匹配,他的故事甚至成为了手抄

本的题材。

  在这一年,就读于安徽省庐江中学的干政看到了这些手抄本中的一份。在考入少年班

之后,干政告诉老师,他是受宁铂的影响才来到这里的。他记得那份手抄本被太多的人传

阅,纸张又破又旧,边缘卷了起来。

  同样,谢彦波也被“选中”了。“宣传宁铂是因为他最有名,”一位当年的少年班校

友说,“宣传谢彦波则是因为他年龄最小。”

  很快,谢彦波天真的微笑、算术板书的背影,也出现在了媒体刊登的照片上。其后几

年中,中国科技大学的招生广告上都有他的身影。尽管他还系着红领巾,又是一个畏惧与

人交往的孩子,还是被安排经常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

  相比之下,干政当时受到的宣传并不多,不过这只是与宁铂和谢彦波相比而已。在当

时一本名为《神童的故事》的畅销书中,就写有“干政切瓜”的故事:当时少年班的招生

老师提问干政,对一只西瓜横竖各切多少刀,那么会留下多少块西瓜 ——数字不断上升,

12岁的干政却始终对答如流,直到招生老师惊其为天才。

  许久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宁铂曾经说,自己是时代需要的产物。如今,谢彦波也持

相似的观点。

  他们都曾表示,如果青春可以重来,他们决不会再读少年班。

  个中原因,正是多年以来甚少公开过的事实:在那宁铂与谢彦波的时代,两个主人公

自己却忍受着苦闷的煎熬。

  宁铂的“逃亡”

  25年中宁铂不断想要离开,却始终没有成功。

  直到毕业之后很久,宁铂还在不断地回忆自己赴中科大报到前一天的那个上午。那天

他被倪霖叫到了家里——一切因倪霖的举荐信而起。倪霖说,自己对他有两点担心。这两

点是:

  1.宁铂被捧得太高,如在天上,希望他自己能够清醒认识;2.跟别的孩子不同,宁铂

早熟,早恋倾向严重,尽管他的父母都还没觉察到这一点。倪霖警告说,如果宁铂去招惹

女孩子的话,那么最终受害的将是他自己。

  宁铂在1994年说:“遗憾的是,那些年我几乎把这些话给忘了。”

  在宁铂自己看来,青春期是把双刃剑。比当时大多数孩子早得多,宁铂11岁就进入了

青春期。这使得他相对成熟,在学习时拥有比同龄人更强的自控能力。不过发育与年龄之

间的落差,似乎又让他备尝苦闷的滋味。

  他多才多艺,兴趣广泛,不仅擅长围棋、中医,还是张树新组织的“星期天”诗社的

成员。尽管如此,以当时中科大 11∶1的男女生比例,以及他的比别人更小的年纪,实现

浪漫憧憬的机会还是相当渺茫。另外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他身材矮小,在女生面前的

魅力值并不高。

  真正的苦恼大约出现在16岁左右。“当时明显地看得出来,他对女孩子感兴趣,”张

树新回忆说,“但是他就那样 ——我是宁铂啊——不说,绷着。”

  她对宁铂的印象是,极端自尊,又极端自卑。不过,她相当欣赏宁铂的一点:尽管看

上去似乎不通人情,实际上他却相当绅士。

  对于当时的少年班来说,类似的问题并不典型。入学时谢彦波11岁,干政12岁,他们

的青春期焦虑还要在几年之后才能出现。

  大多数孩子是如此之小,以至班主任汪惠迪不得不在早上帮他们冲奶粉,有时还要为

每人煮上一个鸡蛋。除了白天的文化课之外,下午她还要给他们加上一节当时学校里还没

有开展的体育课。晚上她要去查房,替他们关灯。

  即便是在“神童云集”的少年班里,宁铂的聪明程度也让大家钦佩不已。不过,他在

课业方面的表现并不出色,不及格的科目甚至多过了一般同学。然而外界的赞美仍在继续

,公众意义上极具天赋的宁铂形象从来就没有被否定过。

  “其实当时宁铂就不行了。”27年后,当年的同学彭兴说,“他的成绩很一般,而且

表现出来的性格很怪。”

  尽管如此,一条通往圣殿的道路一直铺到了宁铂和谢彦波的面前。这座圣殿就是在当

时中国科学界红极一时的理论物理。

  宁铂、谢彦波和干政3人的专业都是理论物理。干政显然适合这一领域,CUSPEA考试的

优秀成绩就是证明;谢彦波的天赋更为明显,甚至在很多年里被周围的人半开玩笑地称为

“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相比之下,宁铂与物理学的结缘却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错误。



  在赣州八中时,宁铂的物理成绩就在各科目中较弱,更重要的是,他对它缺乏兴趣。



  入学一年后,少年班学生开始选系。宁铂告诉汪惠迪老师,“科大的系没有我喜欢的

。”汪惠迪帮宁铂打了一份报告,请求调到南京大学去学天文。这是他第一次试图离开科

大,也是失败得最干脆的一次。“因为科大不愿意放走这个名人。” 如今汪惠迪说。

  她把报告交给了教务处长,报告立刻就驳回了,原话是,“既来之,则安之。”

  对天文学的爱好受阻之后,宁铂把它转向了对神秘主义“星象学”的研究。在中科大

内部,宁铂的“怪异”的名声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此。彭兴觉得,宁铂后来对宗教和气功

的执著似乎与这一时期的爱好也有关系,“当时他就神神道道的。”

  离开少年班16年后,宁铂曾私下回忆说,自己当时的痛苦主要还是来自于舆论的过分

渲染。

  “在很多场合,人们要求我七步成诗。”他说,“那时我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

长期接受的教育又是顺从、克己复礼,因此痛苦充溢着我的内心。那些年我就是在压抑自

己的个性中度过的。‘神童’剥夺了我许多应该享有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

  本科毕业之后,他留校任教,并在19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不过,这已经是他能

创造的最后一个记录了。

  1982年他第一次报考研究生,但报名之后就放弃了考试。第二次,他前进了一步,完

成了体检,然后放弃了。第 3次,他又进一步,已经领取了准考证,但是在走进考场的前

一刻又退缩了。后来他对别人解释说,他是想证明自己不考研究生也能成功,那样才是真

正的神童。不过汪惠迪以及身边的很多人却认为,他只是过分地恐惧失败。

  在第3次退缩时,学校的一位老师抓住了他,逼他去考,他声称,再逼的话他就逃跑。



  宁铂一直想逃跑。他很少做物理学科的研究,却把大量时间用于围棋、哲学和宗教。

1980年代后期,在科大天体物理系的课堂上,他开始向学生询问托福考试的情况。1989年

、1990年、1991年,他连考3次托福,均未过关。 1988年结婚之后,他练习气功,吃素,

与常见的生活习惯渐行渐远。1993年,因为与妻子的一次小口角,他跑出家门,四处游荡

了半个多月。这之后两年间,他一度下海,最远跑到了海南,最终却不得不回到科大。


  1998年,宁铂参与了一次央视“实话实说”节目,探讨“神童教育”。当年的一则报

道说:“节目录制期间,宁铂频繁抢过话筒发言,语速很快,情绪激烈,猛烈抨击‘神童

教育’。周围观众不时发出笑声,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神童宁铂。”

“第一神童”的倾诉已经无人倾听,属于他的时代彻底烟消云散了。

  2002年,宁铂前往五台山出家,很快就被中科大校方找了回去。他又一次失败。

  再一年后,他成功了。

  终生的缺陷

  在朋友们面前,谢彦波健谈而放松,但他似乎不懂得如何与决定其命运的人相处。


  彭兴生于1963年1月,入学时16岁,是少数的几个超过15岁年龄限制的学生之一。入学

之后他接受的任务之一就是“看着”谢彦波。

  谢彦波年龄小,自理能力差,自视甚高,尤其不懂如何与人交往。入学时他刚刚11岁

,此前只有小学5年级的人生经验。在中国科技大学流传甚广的一个传说是,第一次走进校

门时,他还在滚动一只铁环。

  谢彦波受到困扰的时间要比宁铂晚得多。他回忆说:“在少年班的最初阶段我年龄还

小,对外界的宣扬没什么太多的感觉。”第一个学年过去后,打牢了基础的谢彦波选择了

物理系。从此,这个系着红领巾的大学生的潜在天资得到了充分表现,一路成绩骄人,直

到毕业。

  不过,从入学时起,老师和同学们对谢彦波的担忧就从没消散过。

  “人际关系这一课,心理健康这一课,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落下了,他的问题就尤其严

重。”汪惠迪老师说,“他们在上学时没能养成好的心态,没有平常心。这种缺陷不是一

时的,而是终生的。”与此对应的是,一些当年的少年班成员承认,他们至今仍缺少人际

关系方面的能力。“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少年班同学秦禄昌说,“一旦过了那个年龄,

这一课就永远补不上了。”

  在朋友们面前,谢彦波健谈而放松,但他似乎不懂得如何与决定其命运的人相处。19

82年,谢彦波提前一年大学毕业,15岁在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跟随于渌院士读硕士,18

岁又跟随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读博士,被看好在20岁前获得博士学位。不过,这段最

为春风得意的时光,却成为他人生转折的开始。

  “他没能处理好和导师的关系,博士拿不下来,”汪惠迪说,“于是转而去美国读博

士。”

  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谢彦波可谓因祸得福,得以跟随大名鼎鼎的菲利普·安德森教

授学习,后者在1976年因为在凝聚态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在沃

德罗普的著作《复杂》中,这位教授被描述为一个深邃而傲气的人。

  对安德森来说,谢彦波的性格中有着令人无法容忍之处,那就是比他本人还要傲气。



  “我的论文不讨他的喜欢,”谢彦波说,“写的是他的理论的不对。”

  在普林斯顿的中国同学圈子里,谢彦波与导师不睦,渐渐成为公开的秘密。

  本来,事情并非毫无转机,可是恰在这时,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北大留学生杀死美国教

授事件。当人们意识到应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时,谢彦波被怀疑为潜在的危险。中

国科技大学的一位副校长决定让谢彦波回国,这意味着后者的留学生涯的结束。这件事情

后来在中科大内部争议颇多。

  此前有传闻说,谢彦波曾用手枪或菜刀威胁过安德森。记者就此向谢彦波求证,他神

情自然地予以否认说:“那我没有,我没有。”

  同样铩羽而归的还有干政。他与谢彦波的轨迹惊人的相似:都是在普林斯顿,都是学

理论物理,都是与导师关系紧张。

  回国后,物理系的一位主管老师找到了干政,表示他可以回科大读博士。令大家惊讶

的是,干政拒绝了。几年之后,在家赋闲已久的干政又表示想到科大工作。这一次科大没

有同意,当时科大聘用教师已有新规定,博士文凭是必要条件。

  就在4年前,汪惠迪老师还劝干政再去读博士,干政表示不想读了,他不信再花一年时

间还找不到一份工作。

  这一年的努力最后也化为了泡影。在此期间,他的精神疾病时好时坏。最终,干政被

自己禁锢在了与母亲共同居住的房间里。

  相比之下,谢彦波的“运气”要好一些。他以硕士的身份接受了近代物理系教师的工

作。很快他结了婚,没有什么积蓄,分到了一套楼下总是有人打牌的小房子。在持续不断

的烦恼中,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才结束了往日的梦想。

  做不成普通人

  宁铂的梦想之一就是做个“普通人”。如今看上去,这一梦想已经难以实现。

  多年以后,每当谈及少年班,中科大校方必定提起张亚勤,以证明少年班教育的成功

。少年班同学彭兴认为,后者的成就恰恰得益于当年的默默无闻。

  “其实他和谢彦波的情况差不多,刚来的时候年纪都小,基础都不行,跟着课程都很

吃力,但是天分比较好。”他说,“他们俩的差别,就在于谢彦波被宣传得太多,心理压

力大,人也容易张狂。张亚勤受到的宣传就很少。”

  对于3位“神童”的人生路,当年的班主任汪惠迪感到难过,但是并不觉得意外。“当

时各个方面的因素,宣传、压力、体制、教育方式,都对这几个特殊的孩子不利。”她说

,“可是,我们眼看着一切发生却无能为力。”当时她不希望这几个最有名的孩子受到太

多的报道,也一再告诫他们一定要把自己当作普通人,但均收效甚微。

  “那个年代需要一个宁铂去唤醒人们对于教育和科学的重视,这种需要形成巨大的压

力,最终却压垮了宁铂。”秦禄昌说。

  当年的秦禄昌在那个著名班级里不受瞩目,如今则在美国北卡大学物理系和材料系担

任教授,因其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而被称为“纳米博士”。

  在6月30日的同学聚会上,有些当年的少年班同学说,这也许是人生的宿命,因为3位

面临问题的昔日神童在童年时期都曾经表现得比较孤僻。不过,立刻有人反驳说这不是问

题,“就本来的性格来说,少年班里有几个开朗外向的?”

  当年的少年班同学,如今供职于旧金山议价金融机构的裴益川说,人生路上变量太多

,很难说清楚什么才是宁铂等人的麻烦的真正制造者。

  “也许我们看到的都是皮毛呢?”他说,“也许这是高智商群体中必然出现的宿命呢

?”

  程陆华的看法与此接近。她是宁铂的前妻。她也相信,造成宁铂等人的问题的因素是

无限复杂的。正因为这一原因,在前些年,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反对矫枉过正,与前夫

的思路一直存在分歧。她像别的家长一样,要用约束的、规划的方式培养孩子。宁铂则坚

持,决不应该设计孩子的未来,应任其自由发展,哪怕孩子最终只能做个普通的人。他对

孩子惟一的教化是,不以自我为中心,要真正地去爱人,关心人。

  实际上,在成年之后,宁铂的梦想之一就是做个“普通人”。如今看上去,这一梦想

已经难以实现。

  张树新说,宁铂等人的麻烦,恰恰在于没有人会把他们当做普通人看待。实际上,即

便是在1996年前后,一些媒体报道宁铂“只成为了一位讲师”之时,众人的叹息仍然基于

这位“少年天才”拥有着杰出禀赋这一前提。

  9年之后,情况又大不相同。如今人们已经忘记了追问宁铂、谢彦波和干政的去向。他

们的名字几乎不再出现在新闻之中。即便是宁铂的父亲宁恩渐,也已经放弃了过去的所有

幻想。他现在的期望只是,儿子能够重新回到科大工作。

  “宁铂还在学习,他还没有完蛋。”这位父亲倔强地说,“我相信他有一天会回来的

。”

  宁恩渐拒绝透露儿子的行踪,因此记者最终也没能找到宁铂。在网络上搜索他的相关

信息,同样没有任何线索。

  只是在一家网站上,记者找到了宁铂建立的一处同学录,成员只有孤零零的一个,就

是他自己。网站记录的建立时间表明当时他已出家为僧,不知身在何处。那是2004年元旦

的晚上。
Posted: 2005-07-22 13:38 | [楼 主]
bbsriver
杀人游戏MVP勋章I 杀人游戏MVP勋章II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52
发帖: 17391
威望: 8729 点
金钱: 7064 静电币
支持度: 19701 点
在线时间:13725(小时)
注册时间:2002-11-21
最后登录:2016-12-22

 

前两天我读到这篇文章,也想贴到文摘来,一懒就没动手,结果大头贴过来了,呵呵
《神童的故事》那本书,我小学一二年级时也读过。那时还是赤子之心,读完就完了,对这些神童既不关心也不羡慕
如今看看,只觉得他们可怜的~
“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和交往能力的那一课他们是永远不补上了……”
头脑的成熟和心智的成熟是两码事,前者是让人成为出色的人,后者却是让人成为人……
Posted: 2005-07-23 18:12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狗狗静电BBS - wwW.DoGGiEhoMe.CoM » 科学人文 Scientific & Humanistic Cultures

沪ICP备05008186号
Powered by PHPWind Styled by Magi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