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李叔同的《送别》与电影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李叔同的《送别》与电影

李叔同的《送别》与电影
  作者:法正居士
  来源:博克中国--音乐空间(http://forum.blogchina.com)
  
  前不久,看电视时无意浏览了中央电视台的一个知识问答节目,可能是王小丫的。有一个问题是:“《长亭外,古道边》是哪部电影的插曲?”参赛者回答不上来,主持人给出答案:《城南旧事》。我当时听了想笑但没有笑出来。
  
  这个问答似是而非。首先,他们的问题可能产生误导,让不太熟悉这首歌的人以为《长亭外,古道边》最初是一部电影的插曲。适当的提问应当是:“《长亭外,古道边》曾经被哪部电影作为插曲?”其次,如果只问“《长亭外,古道边》是哪部电影的插曲?”,而没有其他限定,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至少是两个。我不知道主持人手里的卡片上是否写有两个答案。我也不能想象在参赛者回答两个答案后,主持人会不会像赵本山那样夸奖参赛者:“恭喜你,你都可以说出两个答案啦!”我估计主持人手里的卡片上只写有一个答案。而且我估计,如果参赛者回答了另一个答案,主持人会万分同情地睁大眼睛对参赛者说:“很遗憾,你回答错了。”幸好那位参赛者不知道答案,真正的笑话没有出现。假如是我参赛,我回答另一个答案,主持人说我错了,我会和她争辩起来,那节目就无法进行下去了。
  
  《长亭外,古道边》即《送别》,这首歌曲的词是李叔同(弘一法师,1880~1942)的作品。它在中国流传已经近一个世纪了。在世的、不同年龄的人都可能会说自己是听着或者唱着它长大的。
  
  主持人和出题人都太年轻了。虽然他们一定会知道《送别》的来历,但也许真的不知道,早在《城南旧事》上演的二十年前,《早春二月》这部电影已经用《送别》作为插曲。《早春二月》是谢铁骊导演的故事片,北京电影制片厂1963年或者1964年出品。这部电影的出品时间之所以比较模糊,是因为它在摄制完成后,没有立即正式发行放映。它是“文革”前为数不多的没有正式发行放映就遭到批判的电影之一。
  
  《早春二月》是根据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改编的。柔石是左联作家,1931年2月与另外四名左联作家一起被国民党杀害,时年三十岁。在他们牺牲后,鲁迅写了著名的《为了忘却的纪念》。鲁迅说柔石是一个“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的人。柔石作品不太多,代表作是《二月》、《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为奴隶的母亲》,都写得极好。《二月》的故事是: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前夕,青年肖涧秋到浙江某地芙蓉镇中学任教。他很同情附近居住的已故同窗的妻子年轻寡妇文嫂,经常看望帮助她,并促成她的女儿上学读书。与此同时,他与中学校长的妹妹陶岚从相知到相爱。陶岚年轻美丽,富有朝气,愤世嫉俗,学过理科和法科,但喜欢文学艺术。她主动追求肖涧秋。由于肖涧秋得到陶岚的青睐和经常到文嫂家看望,芙蓉镇的腐旧势力视他为眼中钉,暗中造谣诽谤。文嫂的处境更为艰难,不久襁褓中的儿子也病死了。肖涧秋为帮助她摆脱困境,免遭恶势力的迫害,决意牺牲和陶岚的爱情,与文嫂结合。对此陶岚虽然心痛万分,但给予理解。肖涧秋引起周围更大的攻击。文嫂感到在镇上无地自容,并且想成全肖陶,结果上吊自尽。悲愤之中,肖涧秋给陶岚留下一封信,离开芙蓉镇去了上海。陶岚知道后,要追到上海。《二月》出版时,鲁迅作了《小引》:
  
  冲锋的战士,天真的孤儿,年青的寡妇,热情的女人,各有主义的新式公子们,死气沉沉而交头接耳的旧社会,倒也并非如蜘蛛张网,专一在待飞翔的游人,但在寻求安静的青年的眼中,却化为不安的大苦痛。这大苦痛,便是社会的可怜的椒盐,和战士孤儿等辈一同,给无聊的社会一些味道,使他们无聊地持续下去。
  
  浊浪在拍岸,站在山冈上者和飞沫不相干,弄潮儿则于涛头且不在意,惟有衣履尚整,徘徊海滨的人,一溅水花,便觉得有所沾湿,狼狈起来。这从上述的两类人们看来,是都觉得诧异的。但我们书中的青年萧君,便正落在这境遇里。他极想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终于连安住几年之处,也不可得。他其实并不能成为一小齿轮,跟着大齿轮转动,他仅是外来的一粒石子,所以轧了几下,发几声响,便被挤到女佛山——上海去了。
  
  他幸而还坚硬,没有变成润泽齿轮的油。
  
  电影《早春二月》基本反映了小说《二月》的故事,但结尾更光明一些。编剧、导演虽然是谢铁骊,但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也介入颇深,影片的文学本和分镜头本经他修改了一百多处,影片的名称最终由《二月》改为《早春二月》也是他的意见。茅盾也曾指导过《早春二月》剧本的写作。这部影片演员阵容强大,扮演肖涧秋的孙道临和扮演陶岚的谢芳都有很精彩演出。谢芳的形象比在《青春之歌》中更光彩照人。文嫂的女儿由小女孩马佳扮演。马佳是空前绝后的童星,还演过谢添导演的《小叮当》,天真可爱。文嫂的扮演者是上官云珠。上官云珠是杰出艺术家,但让她扮演文嫂实为不当选择。在小说里,三个主要人物年龄接近,肖涧秋二十七岁,陶岚二十三四岁,文嫂虽然总是满脸愁戚,也只有二十六七岁。而在电影里,上官云珠扮演的文嫂看上去有四十多岁。谢铁骊选择已呈老态的上官云珠扮演文嫂,有可能是为免“三角恋爱”之嫌,但使肖涧秋要娶文嫂为妻的想法更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
  
  《早春二月》虽然近于悲剧,但给人以美的享受。画面很美,音乐也很美。电影音乐作者是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江定仙。不知是他的主意还是谢铁骊的主意,影片选择李叔同的《送别》作为插曲。大概的情景是,肖涧秋和陶岚在桃树丛中漫步,倾心交谈,憧憬未来,远处学生们在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影片没有刻意强化这首歌,只是作为背景音乐使用,但由于音画结合恰到好处,也给人深刻的印象。小说《二月》并没有提到李叔同和他的《送别》,但电影里出现这首歌可以说是一处妙笔。它不仅解释了时代背景,也渲染了如诗如画的氛围。而且,《送别》和柔石、《二月》也竟有历史的关联。李叔同是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写《送别》歌词的,而柔石是浙江人,曾求学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只是当柔石进该校时,李叔同已经出家。柔石笔下的肖涧秋也是浙江人,也曾在浙江任教,而且也喜欢音乐。《二月》还叙述,肖涧秋为陶岚弹唱过一首他自己谱的一首歌:
  
  荒烟,白雾,
  
  迷漫的早晨。
  
  你投向何处去?
  
  无路中的人呀!
  
  *
  
  洪蒙转在你底脚底,
  
  无边引在你底前身,
  
  但你终年只伴着一个孤影,
  
  你应慢慢行呀慢慢行。
  
  *
  
  记得明媚灿烂的秋与春,
  
  月色长绕着海浪在前行。
  
  但白发却丛生到你底头顶,
  
  落霞要映入你心坎之沁深。
  
  *
  
  只留古墓边的暮景,
  
  只留白衣上底泪痕,
  
  永远剪不断的愁闷!
  
  一去不回来的青春。
  
  *
  
  青春呀青春,
  
  你是过头云;
  
  你是离枝花,
  
  任风埋泥尘。
  
  《早春二月》是新中国最优秀的影片之一,但也是命运最为坎坷的影片之一。影片完成后,交由***、文化部审查。很多人认为影片拍得很好。但是,康生和周扬却提出了严厉批评。与夏衍同为“四条汉子”之一的周扬很不给夏衍留情面。他认为影片宣扬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人性论,是道德的自我完善。当时周扬主管文艺工作,可谓一言九鼎。但是,《早春二月》并没有被打入冷宫。为了更好地批判,它在几十个城市非正式放映。全国各大报纸每到星期天都有整版的批判《早春二月》的文章。“文革”开始后,周扬虽然被打倒,但《早春二月》境遇更坏,被列为毒草中的大毒草。“文革”初期曾流传一个小册子《毒草及有严重错误影片四百部》,它对《早春二月》的批语是:根据柔石小说《二月》改编,“早春”二字为夏衍所加。影片美化叛徒,宣传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个人主义,抹煞阶级斗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是夏衍“离经叛道”论的标本。
  
  我第一次看《早春二月》正是在“文革”初期。那时为了批判,集中放映了一批毒草电影,随便看,小孩也可以看。《清宫秘史》、《怒潮》、《燎原》、《逆风千里》等影片,我都是在那时看的。我那时还小,如果不提示,看不出这些影片的“反动”,对故事也是半知半解。但是,我能意识到在《早春二月》和《舞台姐妹》中的谢芳很美。《早春二月》和《舞台姐妹》都有自杀的事情,也给我留下较深印象。不过《早春二月》里的插曲没有引起我的注意。
  
  七十年代初期我上中学后,借阅了一批二三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其中就有“文革”前出版的《柔石选集》。那时,柔石的作品虽然不在官方推荐之列,但看了也不违禁,因为柔石是革命烈士,因为语文课本里有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我喜欢《二月》,喜欢陶岚。我还曾经把小说里引用的苏格兰诗人彭斯的那首《我心在高原》抄下来。
  
  再看《早春二月》,是在其恢复名誉的七十年代末。究竟是在电影院看的,还是在电视里看的,我已经忘记了。这时已经可以体会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了。我觉得《送别》很好听,而且可能是潜藏记忆的复苏,我竟觉得对它的旋律一点也不陌生。随后,知道它的作者是李叔同,并且知道李叔同是按照一首外国歌的曲调填词的。
  
  正因为如此,当吴贻弓导演的1982年出品的电影《城南旧事》把《送别》作为插曲时,我没有感到新奇。在这部影片里,《送别》贯穿始终,相当于主题歌曲。与《早春二月》不同,《送别》出现于《城南旧事》,是一种必然。林海音(1919~2001)的同名原著几次提到这首歌。另外说来也有缘,导演吴贻弓的父亲曾经是李叔同的学生。这部电影很好,我欣赏它的淡婉,但是它不能在我的精神上形成震撼。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给我的感觉也是这样。《城南旧事》虽然是小孩的视角,但毕竟是一个中老年人回忆往事的心态,它没有《二月》那样的青春激情。我当时还年轻,不免与它有一层隔膜。
  
  因而,每当我听到《送别》时,脑海里除会浮现长亭古道、芳草长天、夕阳山峦外,主要是《早春二月》的画面,间或有小英子的大眼睛一闪而过。
這是淚花晶瑩的世界,然而是美麗的
Posted: 2005-06-22 22:46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狗狗静电BBS - wwW.DoGGiEhoMe.CoM » 科学人文 Scientific & Humanistic Cultures

沪ICP备05008186号
Powered by PHPWind Styled by Magi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