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家之死
南方周末 2005-02-24 15:18:35
阿瑟·米勒在纽约家中1999年《纽约时报》照片
□杨振同
2月10日,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因心脏衰竭在美国东部康涅狄格州罗克斯伯里的家中逝世,享年89岁。这一天,正是56年前,他的名作《推销员之死》首演的日子。
1949年,时年33岁的阿瑟·米勒用六个星期写出了他的不朽名剧《推销员之死》。2月10日在莫洛斯克剧院首演,轰动了美国戏剧界,创下了连演742场的记录。该剧奠定了他在美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并为他一举赢得了当年美国的三项大奖:“普利策戏剧奖”、“纽约戏剧评论界奖”和美国舞台艺术成就最高奖项“托尼戏剧音乐奖”。1983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了该剧,剧本由英若诚翻译并亲自扮演剧中的主人公威利·洛曼,阿瑟·米勒亲赴北京并执导该剧,引起巨大反响,成为中国观众最为熟悉的作品。
《推销员之死》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剧中的推销员威利·洛曼到处奔波,为公司推销商品达36年之久,到了晚年跑不动了,老板就解雇了他。他想不通,感到非常苦恼。两个儿子比夫和哈皮来看他,他感到安慰。比夫曾是中学足球明星,如今失业,脾气暴躁。哈皮也不成器。母亲林达劝他们找个好职业,为父亲争光。洛曼幻想只要有了本钱就能让比夫搞投机买卖赚钱。洛曼去波士顿发现比夫生活放荡,无所作为,回家和他打了一架,但被比夫的眼泪软化了。洛曼和从非洲发财回来的哥哥本商量后,觉得自己死了比活着好,便决定撞车自杀,骗取2000美元的人寿保险金来给比夫做生意。在葬礼上,他过去打交道的商界朋友一个也没来,社会竟如此冷漠,令人心寒。
《推销员之死》不仅是洛曼一家的悲剧,而且是“美国梦”破灭的悲剧。《纽约时报》称:米勒的剧作揭露了美国梦的“瑕疵”。米勒巧妙地刻画了主人公洛曼复杂的性格和心态,使他成为当代美国舞台上最出色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精心地将现实主义的细节描写和表现主义的手法结合起来,融入自己独特的风格,通过一天两夜主人公的遭遇,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提出了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
不过,他被上演次数最多的剧作却是他于1953年发表的另一部杰作《坩埚》(一译《萨勒姆的女巫》)。该剧借用17世纪马萨诸塞州萨勒姆镇以驱逐女巫为名搞宗教迫害的案件,控诉了1950年代麦卡锡主义的“恐共症”和对进步人士的疯狂迫害。该剧现在是美国许多学校的指定课文。米勒也因此剧于1953年再次获得托尼奖。
半个世纪以来阿瑟·米勒都是诺贝尔奖炙手可热的人选,如今再无缘问鼎该奖。
1956年对阿瑟·米勒来说是多事之秋。由于他的进步倾向,受到国会非美国活动委员会的传讯。还是这一年,他和美国著名性感影星玛丽莲·梦露的婚恋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美国作家诺曼·梅勒曾酸溜溜地形容他们的婚姻是把“伟大的美国大脑”和“伟大的美国肉体”结合在了一起。米勒不期然成为了公众人物,远远超过了那无数奖项所带来的知名度,因而在国会非美国活动委员会中非常引人注目。他的律师说,有人曾主动提出,如果梦露同意和该委员会主席弗朗西斯·沃尔特拍一张握手的合影照,就可以取消传讯。然而阿瑟·米勒拒绝交代参加某次集会的左翼人士的名单,1957年被判蔑视国会罪,后遭最高法院否决。
五年之后阿瑟·米勒和梦露离婚。他接受一家报纸采访时说,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支持梦露那动摇不定的自信心,但在1978年出版的自传中,他又动情地把梦露描述为“一个站在街角对着一群人朗诵的诗人,而这群人却在拉她的衣服”。
他离婚一年后第三次结婚,这次是和摄影师英奇·莫拉思。1964年,就在梦露逝世不久,他写出了剧本《堕落之后》(After the Fall),遭到评论界的猛烈抨击。
阿瑟·米勒一生写过17个剧本。1987年,出版了自传《曲折的岁月》(Timebends)。1965年以来,他连续两届当选为国际笔会主席,为维护世界各国作家的合法权益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阿瑟·米勒逝世的消息传来,社会各界对他好评如潮。《纽约时报》称他为“美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英国的《卫报》称他为“二十世纪的戏剧巨人”。剧作家大卫·黑尔说:“他是这样一位剧作家,他和其他一些剧作家使二十世纪成为了美国人的世纪。当你想到美国戏剧的时候,你想到的就是米勒、威廉·田纳西和尤金·奥尼尔——现在他们都离开了我们。”曾获奥斯卡奖提名的著名导演麦克·里说:“我非常非常地难过。一个戏剧家之死——你能说什么呢?他是我们大家的爷爷,真的。我们只是谨慎地通过人物试图在荧屏和舞台上反映社会问题。他在这方面是我们大家的榜样。”曾经执导过米勒的名剧《坩埚》的国家剧院导演尼古拉·海特那称他为“美国舞台上最后的伟大巨人之一”,他说:“他和尤金·奥尼尔、威廉·田纳西一道,给英语国家的戏剧带来一种诗意般的紧迫感和悲剧特色,而这些特色自伊丽莎白时代以来一直欠缺。他的原型是伟大的经典性的悲剧人物,更近一点的剧作家就是易卜生了;我毫不怀疑,像《推销员之死》、《坩埚》、《桥头眺望》这些剧作将永远和易卜生、莎士比亚以及索福克勒斯的杰作并驾齐驱。”美国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说,有一次米勒奉承他,说他的剧作是“必要的”:“我想再近一步,说阿瑟·米勒的剧作是必不可少的。”电影和舞台导演大卫·撒克说:“没有一个剧作家像莎士比亚那么伟大,但是如果你不算莎士比亚的话,他和戏剧史上的任何剧作家相比,都毫不逊色。”
注:本文参考了《20世纪美国文学史》(杨仁敬著青岛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特此说明并对该书作者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