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让别人替我们思想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让别人替我们思想

让别人替我们思想
张大春
我的老朋友王泛森学问是很不错的,可惜后来做官去了。
当年泛森有一席话让我受用不少:“有人一辈子也就读那么几本
书,旁人看来觉得不够,其实够用的学问也常在那几本书里。”泛森原不是只读几本书的人,可是多读了点书之后喜欢教训人不读书的更多,现在满街都是了,仿佛没那么几句教训,便显不出自己的学问来。
王安石初任参知政事,神气非凡,动辄折侮大臣,尤其是与他所倡议的新法不同调者,时时要捱教训:“汝等之谬,皆因不读书故也。”当时能与王安石抗礼的只有另一位参知政事赵拤,赵拤知道王安石凡事好稽古以征信,于是趁他又在批评僚属们不读书的时候说道:“你这就不对了,古代的皋、夔、稷、契之时,哪里有甚么书可读?他们不也都是贤臣吗?”王安石听了,无辞以对。
宋初的名相赵普也是出了名的少读书,据说他平生只读过《论语》。有一次宋太宗问起来,赵普也不隐瞒粉饰,直道:“臣平生所知,实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赵普是老吏出身——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干事务官起家的——《宋史》本传记载得很清楚:赵匡胤不时听人嫌说赵普“寡学术”,便常劝他读书。赵普也听劝,每公余归邸,便启箧读书,一读可以读一宿。“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赵普死后,家人翻捡书箧,果然就是一部《论语》二十篇而已。
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就是赵普的典故。也许这话该是那些推广儒家思想的人说的,他们说了一千年,儒家思想也治不了天下,反倒是推广儒家思想的书出版了不知几百千万种,还不如朱熹老夫子说来传神:“某少时读《论语》知爱,自后求一书似此者,卒无有。”这话里的教训要远比“半部《论语》治天下”更耐人寻味。朱老夫子在提醒我们:书读得多算不得甚么价值。
这个论点叔本华一定会同意,在他看来:“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替我们思想。”奇怪的是,习惯了让“别人替自己思想”的这种人特别爱抱怨“人们不读书”;更奇怪的是人们似乎宁可将“别人替自己思想”的这种心智活动视为教育的主体和本质。也因此而设计了种种制度去考察他人——尤其是比我们更年轻而不幸还需要接受在校教育的人——是否曾经认真地“让别人替自己思想”。这种考察是会走火入魔的,流风日下,就会有为人父母的担心子女读的参考书不够多。
的确,我不像很多人担心某某居高位者“寡学术”,也不担心自己读的书够不够多,我的焦虑是为什么读书莫名其妙地成了一个不证而自明的绝对价值,且因之而衍生出各种庸俗鄙陋的考铨制度和应试生意。当年毕沅出任陕西巡抚的时候,过某寺随喜,劈头就考那迎迓的寺僧说:“你念经吗?”寺僧答曰:“念过的。”毕沅接着考问道:“那么你可知道:一部《法华经》里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啊?”寺僧说:“贫僧浅陋无知,惭愧惭愧!大人是天上的文曲星,自然是无所不知的了。敢问大人:一部《四书》里有多少个‘子曰’呢?”
其实,“被纪录在纸上的思想无异于在沙上行走者的足迹,我们也许能看到他所行经的路径,而若是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甚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这段话是谁说的呢?就算答得出来,也还没有资格抱怨他人不读书,因为各人脚下的沙迹足痕都还不是自己的呢。至于教育体制免不了考察人如何“让别人替自己思想”,就更是堕落了。
這是淚花晶瑩的世界,然而是美麗的
Posted: 2004-10-16 21:42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狗狗静电BBS - wwW.DoGGiEhoMe.CoM » 科学人文 Scientific & Humanistic Cultures

沪ICP备05008186号
Powered by PHPWind Styled by Magi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