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夜里,香港中环的西餐厅8 1/2 Otto突然清场。
一群西装革履的人走了进来。
对香港政局了解的人也许能认出他们的面貌:黎智英、陈方安生、陈日君……这些都是乱港派领袖,一方政商大佬。
席间,还有不明身份的外国人。
黎智英向他们举杯庆贺:“Welcome to Hongkong and well done with the suituation (欢迎来香港,现在局势很好)”。
这一夜,他们欢声笑语,觥筹交错。
这一夜,有20名年轻人,因为施暴被警方拘捕。他们将被送上法庭,等待他们的是牢狱之苦。
而另外一群年轻人——乱港派大佬年轻的子女们,没有任何一个参加香港的游行。他们读名校,喝洋酒,注定过着锦衣玉食的一生。
香港是割裂的:
每7个人中,就有1个人的收入是在贫困线之下的;
他们最爱说的故事,是香港人每赚 5块钱就有一块钱进了李嘉诚的腰包。
香港有10万人居住在环境恶劣的笼屋。那是老街区的旧楼里,一个个像火车硬卧般的床铺。每层床铺用铁丝网围起来,人们在这鸟笼般大小的空间里面吃喝拉撒睡。
李嘉诚的豪宅价值7亿,有全栋防弹玻璃,两个游泳池,还有钢门避难室。能够威胁到这座半山上的神坛的,也许只有核弹。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当年轻人在街头打砸时,权贵们只觉得他们吵闹。
这是一曲香港的挽歌。
- 1 -
香港餐饮业,流传着一个“米其林诅咒”。
这里有整整六十三家米其林星级餐厅,是中国大陆地区的两倍。即便是路边小店的独门美食,也会获得米其林侦探的垂青。
但是,相当多的小店,并不欢迎米其林侦探。
因为被选入米其林指南的那一刻,他们就踏入了鬼门关。
有41年历史的老店好望角面家,坚持用手打的竹升面,口感劲爽又无碱水味,是老饕的心头好。但是在入选米其林之后,好望角面家倒闭了——因为房租暴涨,而27元一碗的云吞面远远负担不起。
2014年,阿星小吃入选米其林星级餐厅,次年房租上涨六成,被迫倒闭;
2015年,祥兴记同样入选,房租上涨五成,被迫倒闭;
还有连续四年入选米其林一星的一乐烧鹅,被房东敲诈铺位转让费一亿,一乐烧鹅要不吃不喝净赚30年才能攒下。
这些老店往往店面狭小,做的是熟客生意。即便入选了米其林,也没法多接待几个顾客。
但是米其林带来的名气效应,往往让房东狮子大张口,彻底压死这些本小利薄的老店。
米其林诅咒的根源,是香港这些年来狂飙猛进的房地产。
2013年,铜锣湾老店利苑茶餐厅关门,引来排队长龙水泄不通。利苑刚开业时,这里的房租是2000港币,而在关店三年前已经变成了30万。到利苑关门时,房租又翻了一倍成了60万。
这时的铜锣湾,每年每平米租金2.37万美元,跃居世界上最贵的商业路段。
茶餐厅,香港美食之魂,正在被逼关门。
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穷苦的新移民捧起了茶餐厅。
他们住处狭窄,连做饭的地方都没有,待客说事只能转战平价的茶餐厅。用酒楼一半的价钱吃到粥粉面,就是茶餐厅最大的金字招牌。
2003年非典事件,香港一万多家餐厅倒闭了五分之一,但其中几乎没有茶餐厅。
香港人没有想到,茶餐厅没有败给非典,却败给了房价。
最近10年,茶餐厅“上天入地”:上,是搬到阁楼;下,是搬到地库。
陈诚记茶餐厅在尖沙咀做了30年,被迫搬到加拿分道地库之后,仍然抵挡不住高房价的冲击而关门。
陈诚记老板娘感慨:
“香港生意根本没得做,人情味都没了……已经搬到地库了,还要往哪里搬呢?”
- 2 -
香港有小学生曾写过一篇作文《李家的城》:
“屈臣氏、百佳、和记电讯、7-11、惠康……看着一间一间诚哥旗下的物业,我心中有无比的感动。香港内一切的商店,不论是哪种的类型,全是诚哥带给我们的祝福与钦赐。
李嘉诚,名副其实,香港就是李家的城。他是我们的上帝,万物都是他所创造。当然,香港传说中的三位一体就是他们:李嘉诚、李泽楷、李泽钜。他们的力量远超人类,为香港建起力场、为打工仔遮风挡雨、使香港免受风球、暴雨的侵袭。他付出了那么多,只是希望我们可以准时上班,不准时下班。
这都是诚哥的伟大。”
其实,李嘉诚也挺冤的。
即便超人如他,也不能以一己之力吃下全香港的商业。
电力系统,由李嘉诚和嘉道理共享;零售业,由李嘉诚和英资的怡和共享;燃气和巴士系统,由李兆基独占……最赚钱的房地产,更是由六大家族共享。
六大家族牢牢把控着香港经济的方方面面。
只要香港人还活着工作一天,就逃不掉给六大家族交税的命运。
六大家族的飞黄腾达,要从英国人离开香港说起。
1984年9月27日,《中英联合声明》草案要求:1997年香港回归前,港英政府每年卖地不能超过50公顷。
这是大陆提防英国的一手棋:崽卖爷田不心疼,就怕港英政府把地全卖光了,狠赚一笔再拍拍屁股走人。
但是港英政府还是玩了一手花活:虽然你不让我多卖地,但我可以把有限的土地卖得贵贵的——这叫囤积居奇。
八十年代开始,香港地价一路走高,背后是各路神仙斗法:
船王包玉刚悄悄从海上生意抽身,推平了货仓,建起了后来香港最贵的商场海港城,他的女婿更是大手笔,建了一座“铜锣湾时代广场”;
郑裕彤吃下了大屿山愉景区的三四五期工程,赶上90年代初房价暴涨时卖出,赚得钵满盆满。
嘉道理家族走高端路线,牢牢把控半岛酒店、九龙酒店、山顶凌霄阁、圣佐治大厦;地产大佬李兆丰恰恰相反,专门收购半山、铜锣湾、湾仔、北角及鱼涌的旧楼……
90年代中叶,消费者委员会做过一次调查:55%的新建楼盘,来自四家房地产公司。
此时大局已定,不存在新入局者,只剩下几家寡头谈笑风生。
在香港做房地产商,可能是最幸福的事情,就连钉子户问题都不是问题。
半山有一栋楼龄47年的旧楼,一直和地产商拉锯谈判,到2010年,房地产商突然放弃了谈判。
因为这时,香港立法会通过了一项法案:楼龄50年以上的旧楼,只要八成业主同意,就可以拆迁安置。
剩下的两成钉子户,面面相觑,哑口无言。
- 3 -
被权贵们绑架的后果是,新经济的生存空间都被挤压。
香港至今没有拿得出手的互联网企业,就连双十一剁手的习惯也没有。
2014年,香港政府从15岁以上的市民中抽样,发现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在一年内网购过。
香港没有网购,倒不是因为年轻人穷。
相反,曾经有人想做香港的“阿里巴巴”。但是,这样向六大家族做出挑战的行为,最终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时间拨回1999年,马云刚刚在杭州拉起了自己的草台班子,而香港一家本地电子商务公司,已经闹得四海翻腾云水动。
这家公司从一开始就声势逼人:支持电话和网络订单、承诺30天无理由退货、先送货后收款、IBM电脑不到5000元、电熨斗仅仅100元……
这个起点,比起马云高一百倍都不止。如果放在大陆,也许已经成功了,但可惜,他的对手是超人李嘉诚和怡和集团。
两大超市垄断了香港零售业70%,岂是等闲之辈?
表面上,他们死磕价格战;暗地里,两大超市给自己的所有供应商下了死命令:不准给竞争对手供货。
因为几十年来,李嘉诚和怡和集团,以及他们背后的关系网,早已经完全掌控了香港的供应链,因此这个命令一出,立竿见影:没有任何一家本地供应商敢给他发货。
这家公司不得不从外地采购,但这就意味着高企的成本。
紧接着,卫生局、工商局和媒体也先后发难:电饭煲有漏电危险,可口可乐和手机都是冒牌水货,就连一个带有外星人的广告也被挑出来说事——合家欢时间,你吓到小朋友了怎么办?
开张四个月,这家公司累计亏损两亿港币。
李嘉诚和怡和集团用行动,给所有新来者上了一课:有的钢板不能踢,非死即伤。
往事如浮云。现在的香港,没有谁还记得昙花一现的香港电商;也没有人疑惑,为什么香港是一片新经济沙漠?
世界风云变幻,只有香港城头的大王旗,岿然不动。
- 4 -
全世界的商人都想赚钱,但香港商人最聪明 ——他们想躺着赚钱。
怎么才能躺着赚钱呢?在几十年、几代人的积累中,他们找到了最佳的方式。
房地产的本质,是收租,这很好理解。谁掌握了土地,便有源源不断的租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香港的六大家族,他们的本质都是收租。
香港的煤气产业是李兆基的。
中国人总要做饭的,要做饭就要向他交钱。一旦掌握了这个行业,便只需要源源不断地收煤气费就行。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用电磁炉。
香港的电力是李嘉诚和嘉道理家族的,那你就要向这两家交钱。人人都要用电,用电就要向他们交钱。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出门吃饭。
不过香港的公共交通是李兆基和郑裕彤的。对了,就是那个掌握了煤气产业的李兆基……
总而言之,你要活着,就要向他们交钱。
而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躺着,然后收钱。
这仿佛是一场现实版的《大富翁》
游戏:
谁来的早,先占了地盘,后面来的棋子都只有交钱的份。交到破产,游戏结束。
坦白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也不是没有人尝试过突围。
最近的一次,大概是去年10月,刘德华配音了一则香港填海建人工岛的宣传视频,结果引来了反对人士的谩骂。
虽然明星被喷很稀松平常,但是刘德华却不一样。华仔一向是德艺双馨、两岸影迷深深爱戴的优质艺人,大概一辈子没有受过这样的辱骂。
而这个导致他被喷的视频,在大陆的我们看来,内容是如此正常,甚至有点感人:
刘德华讲的道理不过是,香港房价高企,环境拥挤,所以应该填海造地。
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于民于港于国都是重大利好,但是香港人偏偏不理解。
这其实不是新鲜事了。
我不知道刘德华在配音之前,知不知道董建华时期的尝试。如果他知道,仍然愿意为这个视频配音,那他不愧为两岸三地偶像明星的标杆。
董建华在任时,他至少有过3次鞠躬尽瘁的尝试,试图解决香港的房价问题。
第一次,1997年。
香港刚刚回归,董建华就力排众议,准备解决已经日益凸显的房价问题,提出了著名的“八万五”计划。
八万五的含义是:每年要兴建 8.5万套住宅,10年内香港有7成家庭都会有自己的房子。
在1997年的时间点上,可以说是高瞻远瞩了。如果当时这个计划能够得到落实,那么今日香港房价困境的大头,就可以解决了。
但是,这项触动“收税阶级”利益的政策,最终没有能够救得了香港。再加上当年正好赶上金融危机,普通的香港人也把锅甩到了董建华头上,认为是他的破政策搞的鬼。
但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八万五”计划,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确实产生了效果,香港的房价大跌,大约跌回了五年前的水平。
假如能坚持下去,今日的香港也许就是一番不同的面貌了。
但事实却是,放弃八万五计划后, 2002年开始,香港的房价便指数式的攀升,再也没能下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