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战争话题
政治家与广告商的区别,只是在在于所包装的东西及用于包装的东西不同而已。
012:瞧这闺女
老汉:老伴,你瞧这闺女,咋一动不动喔?
——代沟,其实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当我们到了这个年龄,看到我们从没见过的新事物,保不准是什么表情了~
013:如此告示
表面看来,立这个告示牌的派出所似乎很为群众着想。但是细一想:卖淫女为何得以卖淫?这个事情应该是谁管的?呵呵,那就有点哪个既要做什么又要列什么的了。
014:看戏的人
这是前几天发生在*地的人质劫持事件中的一张照片,看看上面一些围观人的表情,也许有一天当他们的亲属坐在这样的车里时候他们也会有如此的表情......
015:信仰之路
快出新都桥的时候遇上4位虔诚的朝圣者,他们要这样重复着站立,双手合十,跪拜,匐倒一直到塔公去参加那里一年一度的经幡换新的圣会(可能用词不太恰当)而这里离我们开出塔公已经快80公里。。。。
016:美国人权
一张图片所告诉我们的美国人权:
这是美军士兵邦得劳特斯与两个伊拉克男孩的合影。邦得劳特斯竖大拇指,两个伊拉克男孩竖大拇指,伊拉克男孩举的牌子上写着:“一等兵邦得劳特斯杀了我爸爸,然后强奸了我姐姐。”
017:狐假虎威
(1900年,昆明法国领事府):方苏雅时代的中国,各地都有“官府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百姓怕官府”的怪圈,因此经常出现官府与洋人互相借力的情况。这张方苏雅与其卫兵的照片似乎正表现了这种关系。实际上,方苏雅曾从官府手中救下其前卫队长的性命,而这支官府派出的卫队也数度帮助方苏雅从民众包围中脱险
018:草帽背夫
(1903年,云南-川藏):从背景中石垒的房基来看这里已进入藏区。顶在茶包上的大草帽不仅遮阳挡雨,也使背夫们的身形奇特而且高大;在照片构图中起重要作用的三根木柱及其构成的十字架和“门”形框更赋予整个画图以宗教般的庄严。无论方苏雅本意想表达何种内涵,当我们百年后重新凝视这一情景时所能感受到的,除了凝固的历史外,也有一种行吟式的抒情。图右方苏雅拴在木柱上的坐骑暗示了整个拍摄过程。
019:滑杆洋伞
(1899年,昆明附近):处于画面中心的一把洋伞所代表的身份与权势,通过竹杆压在两个轿夫的肩上。其实方苏雅更关注“这些外表无生气,极度贫困的人怎么能胜任这种工作,表现出如此的耐久力”!据他记载,苦力们一天内要走大约40公里,负重可能超过100斤
020:茶马古道
1899-1904年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滇、藏、川的丛林草莽中,绵延盘旋着一条滇、川经西藏通往南亚西亚的神秘古道。古道上溜索连接着湍急的河流,马蹄印嵌在高山陡岩的石板上,这是商人、探险家和马帮踏出的路。其路线基本有两条:一是云南的普洱→大理→丽江→中甸→西藏的察隅→波密→拉萨→日喀则、江孜、亚东、柏林山口,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另一条从四川的雅安→康定→西藏昌都→尼泊尔、印度。这是亚洲大陆以茶叶为纽带的古道网络,长在千里以上,其中以云南中甸、四川康定、西藏昌都构成的三角地带是茶马古道网络分布最为密集的地方,是各路马帮交会最为频繁的地方,来自云南的滇茶和四川的雅茶与西藏的麝香、皮毛,以及来自印度的珠宝首饰香料等等在这一带互市,早在唐代便形成茶马互市,宋代于雅安设置“茶马互市司”,清代在云南永宁亦设茶马司。当京滇公路未修筑时,这条古道就是交通大路,路上无日不有官商游客往来,人背马驮的货物也时时可见,因而每一个宿站都有充足客源,有时甚至几百人同宿一客站,堪称繁盛官道。话虽如此,就道路本身而言却是鸟道羊肠,崎岖难行,有人甚至认为不亚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1899年方苏雅游历贵州的安顺、贵阳等地,拍摄了沿途的山川河流和各式桥梁,并涉足险峻难行的茶马古道;1904年他由昆明经楚雄,从元谋沿金沙江而上,进入大小凉山,穿泸定桥至康定,再至川藏交界处,拍摄了沿途的彝族和藏族,并传真地记录了这一古道的重要特征:人背马驮-茶叶·马帮!
茶之路(1904年,云南-川藏):
背夫们的身体几乎被茶叶完全遮住,仿佛这些茶叶长出了双腿。的确,茶叶才是这些古道的中心,这是“茶之路”。为了便于运输,云南茶叶多制得成坨成块。如当时贡入帝廷的普洱茶,是在昆明将茶复蒸,趁茶叶回软时制成大方砖茶、小方砖茶及大七子圆、小五子圆茶,整齐美观且容易包装搬运。
021:实惠水果
80年代。周末去逛动物园,一家四口都爱吃西红柿,吃着一个,拿着一个,那就是当年最实惠的水果了。
022:八十年代
跳交际舞的人们,都一副正经八百的表情。和当时正在流行的迪斯科相比,他们跳得不那么疯狂,不那么刺激,过路的人只是远远地看着。
023:只有11岁
在纽约105街区,一个小流氓将枪直指摄影家的镜头。“他只有11岁,却学会了一切狰狞。”摄影家克莱因回忆说:“当然,他手里是一把假枪,他正玩的也不过是美国孩子街头巷尾惯玩的游戏。但在我看,这一瞬间早已不再是儿童的游戏。”
024:磨刀人生
这样的声音只有在巷子里才能偶尔的听到,低沉而沙哑。老杨在包头喊了十几年,很多人都认识他,但并不知道他姓甚名谁。老杨是河南人。53岁。他来内蒙古的时间是1982年。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包头、临河、鄂尔多斯等地他都去过。老杨并不愿意接受我的采访,他说这是下九流的活计。在过几年他这样的行当也就没人干了。我给老杨的开出的条件是:20元的误工费,然后请他吃饭。老杨琢磨了半天,看了我的工作证后答应了。但他又指着自己油光锃亮的衣服说,请吃饭就算了。不是不愿意,怕影响别人。采访老杨的那天是2月24日,我们所在的这个城市正在接受沙尘暴的第N次洗礼。看着老杨,我想起了一个词:灰头土脸。他说这样的天气会影响生意,我跟着他也会影响。为了不影响他的生意,本来决定要跟他一天的采访,只能半天。而且是在这个有沙尘暴的下午。这个下午,老杨只遇到了两个主顾。其中一个还和老杨挺熟。他是一个小区的保卫人员。老杨说,这个小区里的很多人他都认识。其中,有个住户还答应要给他一些旧衣服。老杨的中午饭就在这里吃的。是人家剩下的馒头、米饭和烩菜。凉的。因为彼此还算熟悉,也就不计较那么多了。一阵声响之后,碗和盆都空了。老杨抹了抹嘴问我中午的那顿饭花了多少钱。我说:10多块。老杨瞪着眼睛说:10多块?这够我吃十多天的。我不信。老杨就把我带到了他的住处。他租的房子在城郊。在回去的路上,我买了两瓶啤酒和花生米及其它。老杨说我乱花钱。老杨的屋子很小,很冷,很乱。我买的这些东西我都不知道应该放在哪里,我应该坐在哪里。老杨不知从哪上拿过来一个红色的塑料盆给我看,里面好象是过油肉、青椒、蒜薹什么的。老杨说:不怕你笑话,我是走在哪吃在哪。平时到饭馆、机关食堂磨刀,就吃人家的剩饭。吃了人家的,磨刀的钱还照收不误。有些时候还打包带走,到家里吃。这些就是从饭馆带回来的。老杨说他家6口人,他养活5口。另外那1口就是他自己。家在河南农村,光凭种地根本就养活不了这么多人。现在,老杨隔一段时间就往家里打一个电话,更准确的说是往邻居家打,问一问家里的情况。然后就是汇款给家里。老杨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回家。不过,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老杨没回家。因为火车票价上调了30%…
025:我的轮椅
看了这张图片,打心底敬佩这位坚强的汉子!连个轮椅都用不起。那些慨叹自己命苦的人,和这位身残志坚的汉子的境遇相比,你们那些所谓的遭遇又算得了什么!
026:游击队员
城里墙壁上一张《超生游击队进城来》的演出广告前,是一队真实的超生游击队,给人的直观似乎是一种讽刺的意味。但是我却看到一种悲凉:据我所知,农村超生的原始动力是多个孩子多个劳动力和养儿防老,加上生育的不可预测性,就形成了“队”。我们的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在考虑控制国家人口这个大事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他们这些人的小事呢?
027:老上访户
据说这是一位上访者,拍摄于80年代,在心灵震撼的同时,真心祝福他如今能够平安健在。
028:警察单车
我在一个革命老区的街上看到的是这样一幅颇有怪异和讽刺意味的画面:一列近10辆单车,统一漆成了红蓝相间的警车颜色,车后的书包架被改装了,还高高顶了盏警灯——我为老区警察的这种巧妙构思所折服,可是,在歹徒们已经武装到牙齿的现代社会,他们这样的“警车”,好看是好看了,能追得了罪犯吗?
029:路在何方
这是一对靠卖报兼问路收费以维持生计的夫妇,可是当镜头对准他们的时候,他们却不约而同的掩住了自己的脸——是为自己做这个行当而羞愧?还是怕孩子知道自己在干这个?不清楚。我忽然想到:他们为别人回答别人要找的路,那么他们自己的路又有谁来指给他们呢?
030:晚情如饺
一生你我一起走过了多少路?又经历了多少的磨难?——已经很难记起了。其实这么多年,我们已经成为了饺子——你是馅,我是皮。